>星会照亮前路。”
这首谣曲流传开来,甚至传入皇城禁宫。
皇帝年迈,卧病多年,御医束手。他曾下令全国征召灯使进京,欲强行点燃命灯延续国运。然而当使者带回《放魂录》全文,他读罢良久,竟焚毁诏书,命人在寝殿外筑起一座小型灯坛。
临终那日,满朝文武跪伏殿外,唯有他一人独坐窗边,望着夕阳西下。
“朕统治天下五十载,杀人无数,亦救人无数。”他对身旁年轻的太子说,“朕曾以为长生是帝王之福,如今才懂,真正的慈悲,是敢于放手。”
他亲手点燃灯火,看着自己一生的记忆如画卷展开:少年登基的意气风发,征战沙场的血腥黄昏,爱妃早逝的彻夜悲泣,还有那个被他赐死却始终无怨的忠臣……一幕幕掠过眼前。
最后,他看见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妇站在村口,朝着皇宫方向深深一拜。
那是他幼时青梅竹马的恋人,因出身卑微被逐出宫门。他从未再见她一面,却在心底记了一辈子。
“原来……最深的牵挂,不是权力,也不是江山。”他微笑闭目,“是你明明无法相守,却仍不愿忘记。”
灯火熄灭那一刻,他的身体缓缓化作光尘,随风而去。没有归魂,没有转世,只有天空中一只七彩蝴蝶翩然飞过,绕梁三匝,然后投向落日余晖。
举国哀悼,然无人悲伤。
因为他们知道,这一次,他是真正自由了。
然而,并非所有人都能坦然接受“放魂”。
北方边境,一座边陲小镇爆发骚乱。数百民众聚集灯坛前,怒砸命灯,高呼“还我轮回”!他们不信所谓“黄泉渡谎言”,坚称祖辈依靠命灯得以团聚,如今告知一切皆为空幻,等于夺走了他们最后的希望。
“我们不怕死!”带头人吼道,“但我们怕再也见不到亲人!你们这些灯使,凭什么替我们决定什么是真相?!”
冲突升级,巡灯使试图劝解,却被推倒在地。混乱中,一盏命灯倾倒,火焰蔓延至《放魂录》竹简,烈焰腾空。
就在此时,天空忽现异象。
一道金紫色蝶影自九嶷山方向疾驰而来,瞬息千里,悬于小镇上空。光影散开,显出彩蝶儿与玄萤并肩而立的身影。
“你们说得对。”彩蝶儿声音温和却不容置疑,“没人能替你们做选择。所以,从今往后,是否阅读《放魂录》,是否相信真相,全凭自愿。”
她抬手一挥,空中浮现万千光点,每一粒都是一段记忆影像??有母亲抱着夭折婴儿痛哭,也有老人含笑叮嘱子孙不必挂念;有夫妻执手诀别,也有孩童对着虚空喊“爸爸我想你了”。
“这些都是真实发生过的。”玄萤接道,语气冷峻,“有人因命灯得慰藉,也有人因执念被困百年。轮回体系既非全善,也非全恶。但它不该是唯一的答案。”
她顿了顿,目光扫过人群:“现在,给你们三个时辰。看完这些故事,再决定要不要砸灯。”
没有人说话。
风拂过燃烧的残简,灰烬飞舞,如同亡灵低语。
三个时辰后,那盏被推倒的命灯重新竖起。带头之人亲手点燃它,然后跪在地上,嚎啕大哭。
“我娘……她其实早就该走了……是我一直不肯放手……”
风波平息,但暗流仍在。
西域某处隐秘山谷,数十名身穿黑袍的修士围坐一圈,中央摆放着一面残破铜镜。他们闭目诵咒,额心浮现出相同的蝶形烙印??正是冥奴散布的“归巢信徒”。
他们自称“守序者”,坚信唯有恢复旧制,才能避免世界陷入灵魂溃散的chaos(混沌)。他们秘密联络各地不满新政之人,策划刺杀巡灯使,破坏灯引碑,甚至企图挖掘地脉中的灯种碎片,重建归巢网络。
而他们的目标,正是尚未完全觉醒的《终焉之匣》。
宝木早已察觉异动。他在九嶷山布下三重结界,又命各地巡灯使加强巡查。但他清楚,真正的威胁不在阴谋本身,而在人心深处对未知的恐惧。
一日深夜,他独坐灯台,忽觉胸口一阵剧痛。
低头一看,掌心竟渗出血珠,滴滴落在《灯母经》上。鲜血触及经文,竟被吸收,随即整本书页泛起青光,浮现出一段从未显现的文字:
>“吾魂虽寄于匣,然放魂之道未成之前,不得安息。
>三问已答,然世人之心仍未通。
>故留一念于经中:当最后一盏依恋之灯熄灭,我方能真正离去。
>彼时,延命灯不再是枷锁,也不再是寄托,而仅是一盏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