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谢你们,
>记得我。”
七日后,青梧城重建井台,取名“忆芜井”。每日清晨,都有人往井中投入一只手工纸蝶,不多不少,刚好三百二十七只??对应当年遇难者的数目。
陈烈留在城中三日,亲手为每个家庭送去补偿金与道歉书。离开前,他在井边立下一尊无名石像,雕的是一个小女孩托着纸蝶的模样。底座刻着两句话:
>“错不在你,罪在我辈。”
>“愿此后世间,再无须以死求记之人。”
他走后不久,江南老人派遣使者送来一本《平民制卡手册》修订版,其中新增一章:“情感类灵卡引导守则”,专讲如何处理亡童执念、安抚孤魂怨绪。扉页附言:
>“有些灯,不该等到熄灭才想起点燃。
>请善待每一个愿意相信美好的孩子。”
与此同时,全国守灯会掀起一场“折蝶行动”。无论男女老少,人人动手制作安魂蝶,并在背面写下自己的承诺:“若你迷路,请循此光归来。”
这些蝶卡不再用于战斗或防御,而是作为“共情媒介”,赠予失去孩子的家庭、孤寡老人、战后创伤者。每当有人心生绝望,只需点燃蝶卡一角,便会有一股温和意念涌入脑海,轻声诉说:“我在,你不孤单。”
奇异的是,许多人在使用过程中,竟看到一个红裙小女孩的身影远远挥手,然后递来一只新的纸蝶,便笑着跑开了。
人们都说,那是阿芜在轮回路上,仍在替别人点灯。
一年后,极渊遗址旁新建了一座“童心祠”。不供神佛,不立牌位,只摆着成千上万只形态各异的纸蝶,悬挂在竹架之间,随风轻摇。
每年七月十五,除了传统的诵誓仪式,多了一项新习俗:孩子们会聚在一起,集体折蝶,然后由长辈带领,走到祠前齐声朗读一封信,信是那位江南老人代笔所写:
>“致所有早逝的星辰:
>我们知道,你们走得太早,来不及长大。
>可你们的光,从未被忽略。
>今日九州灯火,半数源于你们未曾说出的愿望。
>若你尚在徘徊,请回来吧。
>这个世界,已经学会温柔。”
信毕,万蝶齐飞,如雪似霞,掠过无名碑林,掠过重建的城镇,掠过农舍炊烟,最终融入夜空,与星河融为一体。
而在某个无人知晓的角落,一块焦黑的布偶残片静静躺在泥土中。某天清晨,露珠滚过它的表面,忽然折射出七彩光芒。
片刻后,布偶微微动了一下,一只纽扣眼睛缓缓睁开。
它望了望东方初升的太阳,笨拙地爬起身,朝着最近的一户人家走去。
窗台上,正有一只新生的安魂蝶,在晨光中轻轻颤动翅膀。
远处山岗,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兵拄拐伫立,望着满目春色,忽然笑了笑。
“夜行军……还真是不死啊。”
风吹过麦田,沙沙作响,像是无数脚步轻轻走过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