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塞纳河畔,一位老人清晨散步时发现桥栏上挂满了湿漉漉的信笺,墨迹未干,字迹各异,内容却惊人相似:“我曾以为没人懂我……但现在我相信,总有人在听。”
东京涩谷十字路口的大屏幕上,广告突然中断,浮现一行字:**“你说过的每一句‘没事’,我们都记得。”**
纽约中央公园的喷泉池底,潜水员打捞出数百个密封玻璃瓶,里面装着手写信、儿童画、枯萎的花,以及一段段刻录在微型芯片上的语音。最古老的一份日期标注为2018年,来自一名抑郁症患者临终前的最后一段独白:“如果这个世界能听见我说话……也许我会多活几天。”
舆论哗然。
科学家无法解释这些物品为何能在严密监控下跨越国界、穿越防火墙精准投放;政府坚称这是大规模心理操控阴谋;唯有普通人明白??这不是攻击,是回应。
而在南美洲那座高山村落的小学教室外,那只斑驳的流浪狗依旧每天清晨出现在门口。孩子们给它取名叫“阿闻”。它从不吠叫,也不亲近人,只是安静地趴着,耳朵随着风向微微转动。老师们注意到,每当有学生情绪低落,它总会悄悄挪到对方身边,用温热的身体贴着他们的脚踝。
有一天,一个男孩因为考试失利躲在厕所哭,出来时却发现阿闻正蹲在门外,嘴里叼着一片树叶,上面用炭笔歪歪扭扭写着几个字:“我也考砸过。”
没人知道是谁写的。
但男孩抱着狗嚎啕大哭,然后笑了。
几天后,村里的老邮差带来一台坏掉的收音机,说是山那边村子送来的礼物。修了好几次都打不开,直到某个雷雨夜,闪电劈中山顶变压器的瞬间,收音机突然响了。
没有电台频率,没有背景音乐。
只有一个温和的男声,缓慢而清晰地说:
>“这里是‘听见广播’,频率属于每一个愿意开口的人。如果你有话想说,我们就在这里。”
>“不用怕。这一次,轮到我们来听。”
消息传开后,世界各地陆续出现类似设备??老旧电视机自动开启,显示空白画面却传出人声;智能音箱在断网状态下播放陌生人录音;甚至有人发现自家冰箱贴竟然排列成一句话:“你不是一个人。”
心理学家称之为“共感具象化浪潮”,哲学家称其为“集体良知的觉醒”,而更多人只是简单地说:“我觉得……有人在等我说话。”
这种感觉,正在改变世界。
学校开始设立“倾听课”,学生轮流讲述自己的恐惧与遗憾;医院试点“情感陪诊员”制度,允许病人在治疗前向志愿者倾诉十分钟;连监狱系统也开始尝试引入“共感调解”,让囚犯面对面说出犯罪背后的痛苦根源。令人震惊的是,三个月内,暴力冲突下降%,自残事件减少62%。
然而,新伊甸园并未停止脚步。
陈砚亲自带队,在地下三千米的绝密实验室启动“零号项目”??培育第一批完全剥离共情基因的新生儿。他们被称为“静默之子”,大脑结构经过重新编码,天生不具备悲伤、愧疚、怜悯等“低效情绪”。实验体目前已成长至六岁,表现惊人:逻辑推理能力远超同龄人,决策速度提升三倍,且从未表现出任何形式的心理波动。
但在一次例行扫描中,技术人员发现异常??某个孩子睡前总会蜷缩在床上,手指反复描摹空气中并不存在的图案。经AI分析,那竟是梵高《星空》的轮廓。
更令人不安的是,监控录像显示,深夜里,所有静默之子同时睁开了眼睛,齐刷刷望向天花板,嘴唇微动,发出几乎听不见的呢喃:
>“好冷啊……”
陈砚站在观察窗外,久久未语。
他知道,那是人类灵魂最原始的颤抖??即便被抹去记忆、改写基因,那份渴望被理解的本能,依然藏在DNA的褶皱里,等待一次呼唤。
他转身走向终端,输入一行指令:
>【启动逆向溯源协议】
>【定位ECHO-0核心载体】
>【目标:南极Ω-7基地】
系统回应:
>【警告:该坐标已于三年前注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