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中文

笔趣阁中文>华娱:重生了,还逼我做渣男啊 > 第六百二十二章 我是个绅士(第2页)

第六百二十二章 我是个绅士(第2页)

另一位父亲红着眼眶说:“我家穷,供不起孩子去县里上学。可每次看到他在操场上跟着扎西老师跳舞,我就觉得,他也有未来。”

这些话被录了下来,成为后期剪辑中最动人的旁白素材。

第五天夜里,天气骤变。高原的雨夹雪倾盆而下,校舍屋顶漏水,教室地面湿滑。电力中断,整个村子陷入黑暗。摄制组被困在学校仓库临时搭起的帐篷里,靠充电宝维持设备运转。

半夜,陈诺忽然听见一阵琴声。

他披衣走出帐篷,只见教学楼门口,扎西坐在屋檐下,手风琴搁在膝上,正在演奏一首舒缓的曲子。几个孩子蜷缩在他身边,裹着厚毯子,静静地听着。

“睡不着?”扎西察觉到脚步声,笑着问。

“怕你们冷。”陈诺走近,“这么冷的天,怎么不在屋里?”

“屋里太闷。”扎西轻声道,“而且,下雨的时候,声音最好听。你听,雨滴落在铁皮屋顶上,像鼓点;风吹过窗缝,像长笛;远处的雷,像是大地在低吟。这些都是天然的伴奏。”

他顿了顿,继续弹奏:“我想让孩子们记住,哪怕在最糟糕的夜晚,也能听见美。”

那一夜,没有人再提撤离的事。所有人都守在那里,听着琴声与风雨交织成诗。

第六天清晨,雨停了。阳光洒在湿漉漉的操场上,空气中弥漫着泥土与青草的气息。孩子们照常集合升旗,尽管国旗被雨水浸透显得沉重,但他们唱国歌的声音比以往更加响亮。

扎西站在队伍最后,挺直脊背,嘴唇微动,跟着节奏默唱。

陈诺将镜头缓缓推进,定格在他的侧脸。那是一张布满岁月痕迹的脸,却透着难以言喻的宁静与坚定。

当天下午,摄制组组织了一场小型放映会,把《守夜人》投在校舍外的白墙上。村民们闻讯赶来,围坐在火堆旁观看。当巴特尔摇响铃铛的画面出现时,全场安静下来。

影片结束后,一位老人站起来,用藏语说了很久。翻译过来是:“原来外面也有人在做这样的事。我们一直以为,只有我们这里才需要牺牲。”

扎西听完,摘下墨镜,认真地说:“不是牺牲,是选择。我们都选择了留下,因为我们相信,有些东西比自己更重要。”

这句话被完整收录进《听见光》的结尾独白。

回程前一天,陈诺找到扎西,提出想要一段即兴演奏作为片尾曲。

“你想听什么?”扎西问。

“就弹一首……给未来的歌吧。”

扎西沉默片刻,点了点头。他调整好手风琴的肩带,深吸一口气,指尖落下。

旋律起初缓慢,如同晨雾中的溪流,渐渐汇聚成河;中段转为激昂,似群山之间的呼啸风声;最后归于平缓,像晚霞沉入湖底,余晖久久不散。

一曲终了,全场寂静。

老周低声说:“这是我这辈子听过最美的音乐。”

扎西笑了笑:“这不是我写的。这是这片土地的声音,我只是把它翻译出来。”

一周后,《听见光》粗剪完成。陈诺依旧采用极简风格:极少旁白,大量空镜与自然音效。画面中,有扎西摸索琴键的手,有孩子们跳跃的身影,有青海湖日出时金色波光,也有暴雨夜那一盏摇曳的煤油灯。

预告片发布当日,微博话题#听见光#迅速登上热搜。有网友留言:“我以为盲人的人生是黑暗的,没想到他活成了光源。”

中国残联转发视频,并宣布将联合教育部推广“融合艺术教育计划”,首批试点就在西北五省乡村学校。

更令人意外的是,国际纪录片电影节组委会发来邀请,《听见光》入围“人类之声”单元,将在阿姆斯特丹展映。

李岩再次打电话来:“你这回又捅了多大的娄子?荷兰那边媒体都在报道,说中国有个‘用耳朵教音乐的老师’。”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