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城其实也不算是李显忠的家。
说的再明白一些,李显忠的父亲李永奇根本就是党项豪族,常年厮混于西夏与宋国的边界。
这也是当日李显忠从金国逃到西夏之后,立即就能获得西夏国主李乾?信任,乃至于可以统帅一支铁鹞子的根本原因了。
不过李显忠的忠义乃是通过行动来实实在在展示出来的,因此即便还有成闵这种老兵痞一口一个李番子叫着,但天下所有人都已经将其当作汉人。
话又说回来,有这层身份在,李显忠总不好当场说自己家乡在西夏故地。
不过长安城对于关西的重要性也是毋庸置疑的,这里处于关中平原的核心位置,只要控制住这里,就足以控扼周围关卡要塞,从而立秦王之业了。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汉军收复长安,就相当于收复了关中平原,也算收复了大半关西了。
刘淮入主长安自然是意义重大的,不过他毕竟不是泥塑皇帝,大印官家,而是权柄聚集于一人的马上皇帝,在没有确立封疆大吏的情况下,他也只能赤膊上阵处理政务了。
首先要处理的乃是一件对其他人来说很大,但对刘淮来说很小的事情:前朝余孽该怎么处理。
或者说的明白一些,完颜亮的那些妻妾子女该如何处置。
如果说之前善待完颜雍的家眷,还有做戏稳定辽东,外加给西金打个样的需要,现在其实就可以肆无忌惮的。
不过刘淮自然没有那份闲情雅致在一伙妇孺身上耍威风,直接下令按照东金惯例来处置。
具体做法是全都改名换姓,移风易俗,妃嫔送回娘家,男子则直接贬为庶民,同时放开士农工商所有行业,任其自谋生计。
完颜亮剩下的几个儿子,如果真的有种参军拼一个前途也是可行的。
虽然这些事情对于刘淮来说,乃是顺手一提般的理所当然,但是对于那些暗中观察形势的金国旧臣来说乃是天大的好消息。
试问汉天子连完颜亮的儿子都能放过,其余金国旧臣只要不触犯律法,专心任事,又怎么会被处置呢?
最起码已经改名换姓为刘元宜的完颜元宜算是长长舒了一口气。
他此时已经有些后悔为何不跟着完颜光英一起离开了。
不过刘元宜转念一想,他都已经是这个年纪了,远征千里披风斩棘,哪里是那么简单的,说不定还没到西夏就已经死半路上了。
区区降臣的小心思,自然不在刘淮的考虑范围,正有一个巨大的问题摆在他的面前。
关西的粮食不够了。
自从七年之前完颜亮南侵开始,关西的大小仗就根本没停过。
战争本身就对农业会有极大摧残,更何况连绵不绝的战争使得许多丁壮上了战场,以至于春耕秋收全都耽搁。
而到了次年,无论哪一方都会收拢粮草,充作军粮,百姓又没有粮食,又无法耕种,只能弃地逃荒,并且迅速陷入了恶性循环。
吴?之所以能轻易在陇右设立许多军屯民屯,重要原因就是田地被大规模抛荒。
如今完颜光英率军北走更是将府库中的粮草带走许多,使得长安仓城迅速缩水,连维持长安城日常运作都变得艰难。
这也就是完颜光英担心将所有粮食都带走会导致汉军红了眼,不管不顾的衔尾追杀,否则刘连这些库底子都看不到。
与粮荒相对应的则是,长安依旧算是天下数得着的巨城大城,其中手工业发达,人口众多,每天的吃食都是个天文数字。
对此,刘淮也只能先解散屯田军,用长安府库的财物赏赐了一番后,让这些关东的民夫全都回到家乡,既是为了准备接下来的秋收,也是为了能省下一些粮食。
随后,刘淮紧急下令,取消关中各地对于粮食的收税款项,并且用府库钱财做了补贴。
一句话,只要商人能将粮食运过来平价发卖,绝对不会让你吃亏。
但?也只能解燃眉之急罢了,因为这个时代交通过于艰难,一旦将大宗商品向远处运输,单单在路途上的耗费可能比成本还高。
所谓,百里不贩樵,千里不贩籴,就是这个道理。
另外,离关中最近的洛阳与晋地全都是经历了一番战乱,晋地还要好一些,洛阳干脆就是需要被救济的一方,根本伸不出援手。
“汴梁乃是天下通衢,如果从汴梁转运粮草如何?”
“汴梁的粮草也是不够的。”
在舆图之前,刘淮指着汴梁说道:“若从河南调粮,然后自黄河运进关中怎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