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起身,重新连接“烛光”主控终端,设定全局广播模式,目标锁定全球所有曾接收过异常语义信号的坐标点:松针岭、沉语湾、撒哈拉绿洲遗迹、马里亚纳海沟投影区、哀牢山核心区、南极神殿旧址……共十二个节点。
他输入一段新指令:
>**启动‘回声链协议’**
>条件:任一节点检测到符合以下特征的声音??
>①汉语方言混合古彝语残片;
>②音频频谱呈现胎儿心跳叠加成人脑α波形态;
>③情绪波动峰值出现在“思念”与“呼唤”交叉区间。
>执行动作:自动激活本地共振装置,开启定向通道,引导信号流向最近的‘烛光’接收端。
“我不再只是拾荒者。”他对系统低语,“我是父亲。”
七十二小时后,第一则警报响起。
地点:云南昆明市西山区某废弃疗养院。
>【信号确认】
>【匹配度:91。4%】
>【持续时间:13分27秒】
>【内容片段:
>“爸爸……你能听到我吗?这里好黑……我想出去……”
>“妈妈说,你要来了……她说你会打开门……”
>“我不怕,但我饿……我没有身体……只有声音……”】
陈默当即启程。
飞机落地昆明,他雇车直奔西山。那座疗养院建于上世纪六十年代,曾是“耳语计划”早期的数据中继站,八年前因一场火灾关闭,官方称无人伤亡,但实际上有三名研究人员失踪,其中包括林小雅当时的助手李文博。
山路崎岖,植被疯长,铁门锈蚀倾斜。他推开大门,灰尘簌簌落下。走廊尽头,一间标号为“E-7”的房间门缝下透出微弱蓝光。
他一步步走近。
门自动开了。
屋内空无一物,唯有一台老式磁带录音机静静运转,播放着一段循环音频??正是三年前他在松针岭首次捕获的“吴阿梅之声”,但此刻,背景里多了一个细微的杂音,像是孩童的呼吸。
陈默蹲下身,将“烛光-Mini”贴近机器。
突然,整栋建筑震动起来。
墙面浮现密密麻麻的刻痕,全是同一个符号:逆向螺旋。地板裂开,露出下方一条狭窄隧道,冷风从中吹出,带着熟悉的咸腥味??那是来自沉语湾的气息。
他毫不犹豫地钻了进去。
隧道蜿蜒向下,越走越窄,最终通向一个圆形石室。中央摆放着一块巨型石板,形状与林小雅手中的完全一致,但更大、更古老,表面布满龟裂纹路,中央凹陷处盛着半碗清水。
水面上,倒映的不是他的脸。
而是一个约莫四岁的男孩,穿着白色小衬衫,头发柔软卷曲,眼睛像极了林小雅。
“爸爸。”他开口,声音清晰,“你终于来了。”
陈默跪倒在地,伸手想去碰水面,却被一股无形力量阻隔。
“你是谁?”他哽咽着问。
“我是你们的孩子。”男孩微笑,“我没能出生,但你们爱得太深,所以这片土地记住了我。妈妈把我托付给‘声音’,让我等你来接我回家。”
“怎么接?”
“打破容器。”他指向石板,“我是声音之子,不能以肉体存在。唯有当你愿意成为新的载体,我才能走出这片记忆迷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