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臣的浅薄想法是,士林总有风议,我等不去发声,必然被外道流言裹挟。”
“与其任由彼辈四处点火,不如我等登高一呼,拨正视听!”
朱翊钧闻言,忍不住笑了笑。
不愧是东林党的党魁,在舆论方面的敏感性确实毋庸置疑。
他点了点头:“继续说。”
顾宪成接上一口气,娓娓道来:“臣以为,应当对南北纷争,溯本追源。”
“要知道,自永嘉南渡以后,南北之争才逐渐成的显学。”
“可三代以降,天下主流,本就是从东西之争。”
“周灭商后,便是以陕为界,东西分治——其在成王时,召王为三公;自陕以西,召公主之;自陕以东,周公主之。”
“无论是先秦与山东诸国的对峙,还是此后的楚汉逐鹿,都延续了东西对立的格局,楚河汉界,尽显神髓……”
听到这里,朱翊钧突然抬手打断。
“停停停。”
顾宪成茫然抬头,不知所措。
朱翊钧揉着眉心:“卿的意思是,要在报纸上,从三代溯源到永嘉南渡。”
“说明地域对立,是如何从地理层面,变成政治、文化层面的由来与演变,旨在消解南北对立的情绪根基,转而进入国家治理上的理智探讨?”
顾宪成如觅知音,连连颔首。
朱翊钧却一脸无语,转向一边的魏朝:“魏大伴,顾卿叽里咕噜一大堆,你听得懂么?”
魏朝看了看皇帝,又看了看顾宪成,有些不好意思地挠了挠头:“奴婢愚钝。”
朱翊钧这才对顾宪成叹了一口气,语重心长道:“好叫顾卿知道,市井舆论不比咱们当初论道,人人都是大儒。”
“在民间,通俗易懂的戏谑调侃,从来都比长篇大论的严密论证,来得更有煽动性。”
“你知道朕……朕的先行官前日回徐州的时候,适逢其会帮扶老人,人家怎么说么?”
“围观的好事者说,别以为北人体格高大,就有资格怜悯南人,要相信南人力量。”
“待朕的先行官袖手之后,好事者又说,北人就是这样,心无慈悲,袖手旁观,不如南人善良细腻。”
朱翊钧两手一摊:“顾卿,你的长篇大论,能比人家好理解么?枯燥乏味的引经据典,能比人家诙谐的说辞更易让百姓分享么?”
顾宪成怔然。
他虽然不懂什么叫理解成本,什么叫趣味性,但确实立刻便想通了皇帝说的道理。
“就某一儒学观点与同道议论钻研”和“把某一理念大规模宣扬给百姓”是截然不同的概念。
深谙士林那一套,却未必适应民间舆论。
想到这里,顾宪成颇有些难堪地拱手受教:“陛下教诲,臣醍醐灌顶!”
朱翊钧摆了摆手:“路数没错,回去再想想具体的法子吧,待朕行至南京,再重新报来。”
舆论的高地确实需要占领,甚至和朝中反柔克之事,是相辅相成的上下两条线。
事情千头万绪,干脆一股脑扔给何洛文、顾宪成这批先行官先研究着。
顾宪成不知道皇帝寄予厚望。
他见皇帝结束了指点,便躬身行礼告退。
……
皇帝打发完顾宪成,众人也回到了兴化禅寺。
兴化寺有六进院落,殿阁上百间,朱翊钧随便找了个大殿,将河道总理潘季驯、漕运总督胡执礼、副都御使陈吾德、工部侍郎万恭、河南巡抚邓以赞、值行在中书舍人孙继皋,全都叫进了殿内。
众人刚一站定,皇帝直接大袖一挥,口出凌厉之词:“闲话朕也没功夫说了,朕一路巡视过来,发现徐州的问题不小,官场、漕运、粮储、工程处处漏风。”
“尤其徐州地处黄河、运河交汇之地,事关国运命脉,明晰之前实不敢大动干戈。”
“只好将诸卿唤来,为朕分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