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石父毕竟是见过风浪的大人物,他面色如常,大笑着同意,并坦言来年岁末论功赏之时再接爱女回家。
后来明面上的结果大家也清楚,说是有奸细向西夏泄密,招致庆州失守,石家军全族被灭,宫中凌云小姐成为唯一独苗。
但按照匣子中的信件,果然是石家与西夏苟合,但不知为何西夏临时反水,将石家人一并斩于马下。
事出以后,易长平这份巡按御史的差事也告一段落,再也不必往庆州绕路。
不知为何,先帝并没有将事情本来本末告知于人,或许是因为作孽的人已经死了,至于石凌云,连亲生父母都将其弃于宫中,那她也不必承受他们的过错。
真相并不复杂。
但由于所有人都不知道这段辛密,明面上只看见世子常常途经庆州,石家人忠心耿耿,甚至将女儿留在宫中做质子,最后随着庆州殉城。
所以当初传言一切都是宁北侯世子的问题,招致宁北侯府被封禁,没有任何人提出异议。
大概在火焰烧身之前,易长平还想着等到呈堂证供之时会有人将当年真相公之于众,但他没想到死亡来得如此之快,甚至来不及有公审的机会。
侯府蒙受冤屈十余年,多地辗转寻求真相,没想到证据远在天边近在眼前。
“倾之。”李自安觉得眼前单薄的身影更憔悴了些,像是一碰就碎,只得将声音化作水一般唤人。
易殊呼吸声浅得就要听不见,但他身形依旧挺拔,他轻轻摇了摇头:“我没事。”
证据在李诫手中,若是他当年第一时间拿出来……
但到如今,易殊也没想象中那么恨他们。
世人大多明哲保身,舍生取义本就是空话。
恭亲王谨小慎微,自顾不暇,哪有胆子替旁人说话。
侯府已亡,再恨也不过是枉然。
易殊垂眸缓了好一会,终于在李自安担忧的目光中睁开了眼,望向窗外:“殿下,明日又要下雨。”
李自安望着聚拢的墨云,轻点下巴:“近来多雨,我送你回去。”
易殊摇了摇头,神色已经恢复淡然:“殿下案上还有积压的公文,送我回去倒是没什么,只怕回来沾一身雨,耽误事情。”
于是李自安便站起身,目送那道身影抱起桌上木匣,缓缓往门外走。
在即将跨出门槛时,易殊回了一下头:“陛下身子好些了,殿下当常常去看。”
在抵达宿州之时,便听说李训身体好转,比以往都要好得多,甚至又能理事了。
李自安忙不迭地点头:“我知道,一切都好,不必担心。”
【??作者有话说】
关于为什么朝中早有察觉但庆州还是失守?
因为变故来得很快,大家都以为要再过一两年石家才会叛乱,没想到受到宫宴的刺激,他们加快了进程,猝不及防。
为什么宁北侯府不自己平反冤屈?
因为来不及,还没有到对簿公堂的时候就已经遇到火灾了,还来不及给出自己清白的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