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息传开,整个营地沸腾。
然而,新的问题接踵而至:寒髓泉位置偏远,运输困难,无法大规模供水;且泉水产量有限,仅供局部使用。
苏念召集所有人开会。
“我们不能只依赖天然资源。”她说,“我要建一个人工模拟系统,复制寒髓泉的成分结构,实现本地化生产。”
有人质疑:“这需要基因工程、矿物提纯、环境模拟……我们没有设备,没有专家。”
“但我们有阿兰。”苏念看向女孩,“有她的血,有她的记忆,还有她走过的路。”
她转向志愿者们:“你们当中,有学化学的,有搞机械的,有做过野外测绘的。我们可以拼凑一台简易反应炉,用太阳能加热,用高原岩石提取微量元素,再通过多层过滤还原水质。”
接下来的两个月,她带领众人昼夜奋战。
废弃卡车被改造成动力源,破帐篷拼接成洁净室,连取暖用的酒精灯都被改装成恒温控制器。苏念亲自绘制电路图,调试参数,连续三天未合眼。她的手指被高温灼伤,脸上布满冻疮,却始终站在最前线。
第三十七天夜里,第一管人工寒髓液诞生。
淡金色的液体在玻璃管中微微荡漾,映着烛光,宛如流动的星辰。
全场寂静。
然后,掌声雷动。
第一批试剂注入患者体内,二十四小时后,蓝斑开始消退,体温恢复正常。第十四位接受治疗的老者醒来后第一句话是:“我梦见绿洲回来了。”
苏念站在窗前,看着远方雪山,久久不语。
那天夜里,她再次打开日志,写道:
>**2046年立夏第2日**
>今日,我们造出了第一滴“人造希望”。
>它不是神迹,是无数双手共同托起的微光。
>原来所谓武道极致,并非一招制敌,而是万人同心,共御苍穹之寒。
三个月后,西南疫情基本控制。归尘总部派专机送来新一批物资,其中包括一本泛黄的手稿??《林北笔记?终章》。
苏念在营地灯下翻开。
扉页写着一句话:
>“若有一天你读到这些字,请替我看看这个世界是否还在呼吸。”
手稿内容杂乱却深刻,记录了林北晚年对生态修复、人性本质与武道哲学的思考。其中一段写道:
>“我曾以为最强的拳,是能把人打飞的那一击。后来我才明白,最强的拳,是能在废墟中种下一棵树的那只手。
>扫地不是屈服,是耕耘。
>低头不是认输,是倾听大地的声音。
>归尘,不是终结,是重生。”
苏念合上书,泪流满面。
她终于懂了林北为何选择终老于南岭镇。
不是逃避,是扎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