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文的“学前引桥课程”,由此发端。
赵桂霞常常拿这个例子,提醒老师们:“对问题,一定要不断的追问。追问中,规律发现了,方法也就有了。”
可是,面对着几十个甚至上百个学生,每个人都是如此独特,怎么从那么多的学生中去发现规律性的东西、去探索普适性的方法?
“一定要学会用数据说话。”赵桂霞说。
2007年春,化学教研组面向全体初三学生进行了化学知识点的难度认同值调查。这份调查,不仅学生参与,而且老师自己也参与进来。许多结果,发人深省。
在所有知识点中,学生认为,最难的知识点是“棉、羊毛、合成纤维的区分”,其难度系数高达46。7%。也就是说,有近一半的学生认为,这个知识点难学。可是,老师们认为这个知识点难学的只有10。2%。
巨大的反差,让老师们觉得不可思议:这个知识点多简单啊!学生为什么会觉得难?
他们请来学生,座谈,调查原因。孩子们说,自己日常生活中从来没有遇到过这些东西,无法理解。
“城市里的孩子,缺乏生活经验的支撑!”老师们猛然惊醒。
化学教研组组长孟祥池说,那一刻,仿佛一道阳光,瞬间照亮了自己的心房。“过去,我们都是凭经验,去判断学生哪些知识点掌握不好,去推测原因是什么,恰恰忘记要了解学生自己最需要什么!”
“子非鱼,焉知鱼之乐”,师非生,又焉知生之苦?老师习惯于用自己个性化的经验,去代替学生作决定:哪里难学,哪里该注意。这样,该使的劲儿总使不到正确的“点”上。
最好的方法是问“道”于生。
这才是真正的“以生为本”。
后来,孟祥池在反思中写道:“难道课堂上让学生多表达、多参与,就是‘以生为本’了?有时候,那不过是表面的改变。”
“内涵的改变应该是,问题要从学生中来,再到学生中去寻求问题产生的原因,老师据此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才能真正实现‘以生为本’。”
“棉、羊毛、合成纤维的区分”的知识点,本是最后一章的学习内容。为了让学生对此有深刻的印象,在接手新一届学生后,孟祥池提前在序言课里,设计了一个实验,取来三种不同材料的布条,点燃后,让学生闻一闻,看一看。
学生们一下就明白了:“羊毛有烧焦羽毛的气味,因为里面含有蛋白质,生物里已经学过啦。棉燃烧后,有烧纸的气味,灰烬用手一碰,就成了粉末……”
还有的老师,带着学生走进了潍坊的纺织城,让学生现场去观摩和学习。
2008年,化学教研组再次调查知识点的难度认同值,“棉、羊毛、合成纤维的区分”难度一下子下降了14。1%;2009年跟进调查,难度又下降了5。4%。
“我们把这种方法,称为‘难点引桥’。”孟祥池说,“难点引桥”的关键,是老师根据学生的需要,去决定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教学顺序。
“学生缺什么,我们就朝什么方向倾斜。学生需要生活经验的支撑,我们就给他们补充生活经验;学生需要什么样的教学秩序,我们就做适当的调整。”
而这一切的根本,就是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来教学:新知只有在经验或旧知上找到附着点,才可能实现有效学习。
2007年冬季,赵桂霞带着老师,走访升入高中的学生,并请学生“对你在高中学习最轻松、最喜欢的学科进行排序”。
结果出来,化学排在第六位,老师很尴尬。要知道,初三时同样的调研,化学还排在第二位。
化学老师放低姿态,请来高中老师和学生,谈问题,找原因。原来,初、高中的课程标准不同,个别知识在衔接上出现了断层。高中化学老师教得苦,学生学得累,自然无法喜欢起来。
怎么解决?老师们开始研究高中教材,发现哪里知识出现了断层,就给哪里补上(由此形成广文的“发展引桥课程”)。尽管很多补充的学习内容,中考根本不会涉及。
专家到广文调研,对此赞不绝口。他们说:“作为初中校,你们不是只盯着中考,而是看着孩子的未来!”
2008年,在对升入高中学生进行的同样调研中,化学成了排第二位的受欢迎的学科。
调研结束时,学生们集体站起来,给了初中化学老师最为热烈的掌声。他们说,老师是自己学习的领路人。走在路上,他们会及时、准确地提醒我,某处有块石头,某处有个坑,要小心啊,或者是坡度太高了,用引桥给搭个台阶吧。
“他们是真正从我们的需要出发。”
三、要培养什么样的孩子,就给他们什么样的“营养”
到广文之前,赵桂霞曾任潍坊市教科院副院长。
期间,她组织过两次校本课程评选,但每次都让她很难过。
为什么?
因为不同学校报来的校本课程,同质化严重。你开发“古诗词”的校本课程,我也开发一个,至于为什么要开设,却没有思考。
当时,赵桂霞就在想,学校的课程不应该这样构建。她说:“课程是学生精神成长和知识成长的营养,你给他们什么样的营养,就意味着你希望他将来成长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到了广文,她提出,广文培养出的学生应该有“大家风范、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国际视野”。与之相匹配,学校开发出了大家系列、文化系列、实践与探究系列三个系列的校本课程。三个系列,都剑指“以情促智,自主发展”的育人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