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此之外,广文中学还有一些特别的校本课程。
如“离校”课程。为什么要开设这样一门课程?广文老师们说,这门课程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体会到抛却了世俗功利的、纯之又纯的感情。
“离校”课程整整一天。上午是主题班会,每位学生都讲述三年中的故事,同学的,父母的,老师的。过去的点点滴滴,在这个特殊时刻被放大,被传播。
“我们要让每个人都露出内心的善与美来。”班主任宫述娟说,三年里,学生会有不如意,也会有不开心,对这些,“只有回头看,才能真正地理解和包容。”
下午是主题校会。学生们走上台去,讲述对老师的爱。老师们也走上台去,表达对学生的情感。
2008年,初三的全体老师,为毕业生朗诵了一首自创的诗歌:《因为有你》。
父母说你们是他们心中的明月伟人说你们是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我们说你们是我人生的骄傲……因为有你,我们也年轻……因为有你,我们仍拥有梦想……因为有你,我们懂得了奉献的意义……
朗诵完毕,全体初三老师,做了一个学生们料想不到的举动。他们在台上,集体向学生鞠了一躬,大声感谢学生陪伴自己度过了难忘的三年。
全场一片寂静。
突然,前排的学生站起来了,他们庄重地弯下腰,无声地表达自己对老师的感谢。后面的学生也跟着站起来了,对着台上的老师,深深地鞠躬。
站在一旁的赵桂霞,和师生们一道,泪流满面。
“这一瞬间的情感,会影响到孩子的一生!”赵桂霞说,不管什么时候,都要让学生与美好的情感为友,以高贵的心灵为师。
毕业典礼结束,初一、初二的学生和全体老师,站在会场通往学校大门的道路两旁,鼓掌欢送毕业生。短短两百米,学生们却足足走了半个小时!
他们拥抱着老师,听着老师的叮咛,一边走,一边回头。
“我第一次觉得回家的路这么漫长。”参加完“离校”课程的学生,心里充满着对老师、同学的恋恋深情:“他们都是我的亲人啊,过去的冲突、不愉快,在那一天全部烟消云散。”
这样的效果,让许多老师始料未及。记得赵桂霞刚提出“离校”课程时,许多老师都反对:过去毕业,有的学生在校园里砸课桌、烧书、打架;现在却要留学生在学校一整天,难道不怕出事?
然而,情感的力量,改变了一切。“试想,当一个学生心灵上带着美好的情感,走出校园,他怎能不心怀感恩、敬重生命,怎么会去喋喋不休地抱怨,以至怨恨,去干出反社会、反人类的事来?”赵桂霞说,没有情感的教育,不过是一池死水。
所以,广文的校本课程多让学生接触、感悟美好的情感,抱怨、愤怒之情少碰、少描述。这样氛围浸染出的学生,懂得爱,懂得珍惜,能从他人身上找到美好,也能给自己一个宽广的未来。
四、网格效益图:规律,不是用来打破而是用来珍惜
赵桂霞听过一节历史课,师生互动、抢答得分,老师上得开心,学生学得投入,听课人也觉得是一种享受。
可课后测试,平均分只有56分,不及格!
赵桂霞陷入了深思。
“自主讨论,小组合作,形式改变了。但老师是否知道:为什么要讨论合作?什么时候该讨论合作?从中,老师获得了哪些信息?学生又得到了哪些进步?这些问题,是我们更应该研究的内容。”
赵桂霞与她的团队,开始探索“自主互助”形式背后的价值取向。
其一是“愉悦”。孩子每天上课,如果课堂失去了愉悦,孩子的生命质量就不会高。
其二是“高效”。充斥着大量无效环节的课堂,纵然繁花似锦,孩子也汲取不到应有的知识,还极有可能加重课后的负担,导致学习愉悦感的消失。
“愉悦,关涉生命生长;高效,着眼知识提升。在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上,二者须臾不可分割。”
但是,什么样的课堂是高效的?什么样的课堂又是愉悦的?
调研,还是调研。
广文面向全体师生,做了个大型调查,请大家谈谈自己心目中的高效愉悦课堂。
结果出来,汇总出80多个影响高效愉悦的要素。其中有四个要素,师生高度认同:教学环节、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师生配合。
2007年秋,时任广文中学课程处主任的张建英老师,手拿计时器和“教学流程效益网格图”,和赵桂霞等校领导走进了课堂。
“我们想用这个工具,帮助老师分析每一个教学环节,然后删除掉其中的无效环节、固化高效环节,并发现哪些教学环节存在问题。”
一开始,老师们不理解,也不适应。
数学老师刘雅琴,是工作了近二十年的骨干教师。她说:“掐着表,去计算每一个环节的时间,能算出什么来?课堂是自由的,再说了,面对这么多学生,说不定有什么突发事件。哪能这么精确?”
然而,几堂课连续分析下来,刘雅琴心服口服。
有一堂课,是刘雅琴与同事的“同课异构”。那是她的“得意之作”:先是小组合作,再是展示,最后是老师的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