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以不攀附任何评判去观察恐惧,你让恐惧自在,你就会自在。想象恐惧像自然界的风吹过自己的镂空的身体,想象恐惧像天上的白云一样自在漂浮,这样让恐惧来去自由穿越自己,恐惧就没有力量拖你下水随之起舞。
这抽身拉开距离旁观恐惧有那么容易吗?让我们再次品味本书第三章顾晓斌副校长提供的案例:
一位新入职的生物老师自愿给学生补一节因体检耽误的自习课。在有点乱的课堂,有一女生特别爱美,不停地照镜子,她身边的一位学生挺看不惯,就说你别照了,说了一遍,两遍,还照,那学生就大点声说“你自恋啊?”又还照,那学生又更大声说:“你变态啊?”因为当时班里有点乱,这新老师觉得那个学生在骂自己变态,他当时还是稳住了自己的情绪,下了课就找班主任老师了,说你班学生骂我变态,在班主任那里还哭了。
班主任老师下去找这个学生,而这个学生没有把真相告诉班主任,只是说他没骂,说不是骂老师,是说说同学。这样班主任老师就很生气,然后当天晚上就给家长打电话,第二天就停了学生的课。其实在这期间,那个学生已经主动跟生物老师澄清达成和解了。但是这个班主任跟学生较上劲了。
这个孩子从小只靠他奶奶养大,奶奶七十多岁了,作为监护人来到了学校。班主任一开始就训斥老奶奶,老奶奶很生气。最后把校领导叫去,……校领导先让老奶奶在那倾诉数落半天,这位班主任自然特委屈,校领导就提醒他,得先让她消消气。最后,老奶奶说完了,气也消了,慢慢总算把这事平息了。
老师很有可能冷不防就落入这种困境,让自己在学生、家长、校领导面前陷入极度的尴尬委屈。可以想象,当时会是如何脸色苍白,心跳加快,胸口气血波动隐隐作痛,全身发抖,手脚冰冷,要当即抽身出来和内心感受到的恐惧自在相处,谈何容易?
能当下自救的只能靠自己超越身体、情绪、思维的局限,像镂空的筛子让所有不快一化而过。情况许可的话,你可以不露声色抽身离开现场,静静独处,全神贯注于此时自己体内每一个细胞。就看那种胸口隐隐的痛有多深、多热、多紧、多酸、多麻,就随它痛、热、紧、酸、麻。觉知这些感受在体内各处如何来来回回。随着你的深呼吸,你每一个细胞都在敞开,你的身体越来越放松、所有的不快感在自然止息。[24]
选择了做教师,就选择了要成为心灵领域的最后赢家,否则就输定了。而且,注定要介入深层心灵联结的教师,很可能冷不防就像上述老师那样,陷入在学生、家长、领导面前极度尴尬的困境。如果个体是置身于教师共同体简单真实的心灵联系网络中,那么,在极度尴尬中一定会接收到理解尊重的无形信息。共同体中彼此神会的是:激烈的情绪帮他侦察到小我了,他一定在冲小我微笑了!
这就是教师共同体的灵魂!强有力地吸引正面能量,无形地帮助每位教师放下恐惧,坦然面对自己片刻的迷失。迷失中刻骨铭心的恐惧体验,是助己穿越恐惧回归爱的人生功课。这惠临的功课,将助你更感同身受地读懂学生内心的恐惧,更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穿越恐惧回归爱。
让自己无痕无痛穿越恐惧
承认恐惧,观察恐惧,注意力集中在恐惧上,让恐惧来去自由穿越镂空的自己,这就切断了恐惧与思维的关系,自然止息了恐惧派生的各种负面能量,并且清醒地意识到,任由这些负面能量摆布自己,就会不断地使自己和别人更加痛苦。那么,经历再怎么大的恐惧,你也能够无痕无痛穿越它。
所谓无痕无痛,就是自然整合了恐惧带来的不舒服感,彻底放下小我,让以往负累、未来担忧、大小余痛都没有生存空间。心灵上每天大死一次,活得焕然一新。[25]
无痛无痕穿越恐惧,活得焕然一新,意味着能警觉到小我具有一种不易察觉的心灵牢笼似的意识活动模式。这就是,人的潜意识很容易兜兜转转于受害者、拯救者、迫害者三种角色之间,或多或少在这牢笼中扮演这三种角色。
人生不可避免会经历到匮乏或不完美。例如,像上文中提及的因过度较劲而让自己陷入尴尬委屈的教师,如果没有让自己无痛无痕穿越这个不愉快的经历,挥之不去的委屈抱怨,会让自己沦为受害者。受害者内心深处的挫败感和愧疚感,又会让自己无意识扮演一心想补偿的拯救者。比如,如果以后再遇上诸如学生在课堂上不尊重老师之类的事情,占主导的拯救意识就是要为老师讨回尊严,非要教育好不敬的学生,却遮蔽了先了解事情真相的平常心。跟真相较劲,输的永远是自己。当人际关系中介入拯救者角色,扮演别人的拯救者,就必定在扮演别人的迫害者,那被拯救的人必定会怨声载道,还会连带出其他的迫害者,让人际关系陷入一团糟[26]。帕尔默大师真是一语中的:“我在教室里体验到的纠缠不清只不过是折射了我内心生活中的交错盘绕。”[27]
警觉这个心灵牢笼对当好教师太重要了!我们的学校领导总会问:怎么有老师带起班来总会出现师生关系麻烦不断?针对这个问题,好的办法之一,是让教师自我觉醒自我治愈,治愈的途径,就是让自己无痛无痕穿越恐惧,摆脱心灵牢笼。穿越恐惧困顿,自我治愈,一定能相遇全新的自己,泉涌让学生发生喜人变化的智慧。
而教师学习共同体同频共振的正面心灵能量,会散发出远超出个体的无形而强大的治愈力量。学校领导敞开自己,引领教师敞开心灵旅程的坦诚叙事,对穿越恐惧体验的深入探究,会让教师之间自然形成简单真实的心灵联系,会让明净无蔽的心灵烛光交相辉映,让每位教师的内在心灵更亮堂,无意识心灵牢笼不攻自破。
总之,警觉到内心的恐惧,就在穿越恐惧。“将你自己看成是思考者之下的存在,心理噪音之下的宁静,痛苦之下的爱和欢乐,这就是自由……”[28]心灵自由意味着迎向恐惧,无痛无痕穿越恐惧,其中,蕴藏着人类的光明。
三回归爱
穿越恐惧并非是与恐惧战斗,而是拉开距离旁观恐惧,自然止息恐惧。这是因为,穿越恐惧依靠的力量是回归“自己原本是”的爱,是带入生命的存在之光穿透恐惧,是自己在前所未有地成为自己。
回归爱又如归家一样自然随顺。“爱是你的本质。爱不是你所做的,爱就是你所是的。”“爱既不是给予,也不是接受,爱跟其他人没有关系,而是像鲜花散发的芬芳一样,自然而无私。”[29]
在恐惧与爱的对立张力中,失而复得的爱更显露心灵主人的风采!请不要错失原本就是自己的爱!这其中,蕴藏着教师经由恐惧而成长的最重要禅机。
禅机一
教师回归原本就是的爱,身体、思想、情绪、能量高度协调整合,就拥有了警觉恐惧穿越恐惧的力量。穿越了恐惧,生命如沐春风,沉浸于存在喜悦,更会自然散发无条件包容的爱。
教师读懂了自己内心的恐惧,体验过自己无痕无痛穿越恐惧,也更容易感同身受读懂学生内心的恐惧,容易自然参透,无条件包容,就是包容学生某时某事上表现的不同形式的恐惧,觉察到学生心灵中各种形式的恐惧后掩藏着爱的本质。
正如托尔所言:只有明白了,抱怨除了让小我继续存活别无他用,这时候,宽恕才自然会产生。“宽恕就是去忽略,或是去看穿。当你看穿了小我,就能够直视到每个人内在都具有的本质——健全的心态。”[30]
就像王艳华主任那样,不管学生出现何种让常人难以忍受的状况,都能够感受到学生内心深处的痛苦和不安,聆听到那颗极其需要温暖的心灵,那么就什么都能包容了!有了无条件包容的爱,才会出现真正的教育转机。
禅机二
爱是教师和学生所“是”的本质,而不仅仅是教师和学生某时某处某刻所做所显的面貌。拥有的爱会失去,而“原本就是”的爱不会失去,即使偶尔会错失,但不会永远错失!爱总是以千般形式、在每时每刻、穿越恐惧而来。不管学生的极度顽劣或伤害如何让你受伤,都是在提供机会让教师和学生体验到“原本就是的爱”不可摧毁的本质。
相信影片《放牛班的春天》中马修老师一定是参透了这一禅机,才能够毫不在意学生迎头扑面的捉弄。常人认为他活得窝囊的时刻,对他而言却是毫无恐惧接收到爱的非凡时刻。这种爱,很容易被恐惧担忧的心灵所拒绝,却惠临了马修,成了他唤醒学生们回归爱的无条件包容定力。
爱有千般形式。教师在学生面前流露的爱,风格各异:慈蔼、威严、幽默、活泼、平静、优雅、嬉笑怒骂、大大咧咧……但所有这些形式后,都自然向学生散发着深深的祥和和自在,简单真实快乐,而非谨小慎微、戒备森严、如履薄冰。就像范晓玲老师惟妙惟肖的说法:即使对学生说“踹你一脚”“滚啊”,学生的心情都会特别自在舒服。
比如《第56号教室的奇迹》这本书,不仅会让你激动地拥抱教育的神圣美好的,你还会惊讶全美最佳教师雷夫(RafeEsquith)为何能够智慧泉涌,让孩子变成爱学习的天使?他为何能激发学生对自身的高要求,而成就学生的一生?他是赢在让孩子内心没有害怕的起跑线上,雷夫教师的爱与智慧相生相辉,让学生在回归心灵自在中展现惊人的成长魅力。
爱每时每刻惠临每一位,是所有人的本质。只要穿越了恐惧,就不会错失她。这点信念,不仅对于学校教育中的生命摆脱心灵战争面向光明极端重要,而且,即使当人类真的不幸陷入战争的极度黑暗中,爱对于人类也是不离不弃的。人类归根结底还是要依靠爱的力量,萌生智慧,不战而屈人之兵,激励勇气,助仁义之师战胜邪恶势力。
教师是人类爱的守护神,守护着离爱的本性最贴近的孩童心灵。尽管人人惊叹现今孩童少了许多原本有的纯真,但任何时代的孩童都是离天国最近的,童心童趣最愿趋向爱的召唤。引领新生代穿越各种形式上演的恐惧,不让战争和邪恶等恐惧阴影投射到教育过程中,让新生代为社会带入更多更强的正面心灵能量,在各个领域展现爱与智慧相生相辉的魅力,守望人类的整体大爱,是教师的神圣职责。
禅机三
爱是享受由内而发的存在芬芳,而不是牺牲。爱是融入教师的灵魂而自然散发的存在状态,就像本书第四章第三节任海霞老师适时而打的普通问候电话,实质是一种时时向学生自然散发的爱,润物无声也无所谓投桃报李,是融入教师的灵魂而自然散发的、最容易被学生心灵接收到的温暖能量。
把教师的爱和付出比喻为燃烧的烈士(蜡烛),是仅仅把爱定义在满足他人需要而一味付出上。这样定义爱,很容易陷入溺爱或压制两个极端。一条简单的分界线就是,你是在自然散发爱与学生共享存在的喜悦,让学生心悦诚服呢,还是在一味地设法迎合其需求,或让他因惧怕而顺从你。
对施爱者而言,满足他人需求就可能无意识迎合永不满足的小我欲望,最终会因为无力满足小我世界的贪婪、攫取、攀比、妒忌等负面需求而陷入恐惧。学生学业成绩、完成各种外部的量化指标,迎合各界对教育的高期望……这些冠冕堂皇的需求更让你陷入无限责任中,无望的恐惧就要喧宾夺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