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中文

笔趣阁中文>我在豪门搞科研 > 抉择0(第3页)

抉择0(第3页)

一位是宁德时代的董事长曾总。他身材不高,面容敦厚,戴着一副金丝边眼镜,看起来更像是一位严谨的学者而非商海巨擘。但那双透过镜片的目光,却带着历经市场残酷洗礼后的沉稳与洞察力。他安静地坐着,双手交叠放在膝上,仿佛在耐心等待一场重要实验数据的出炉。

另一位是比亚迪的董事长王总。他气质更为硬朗,眉宇间有着技术出身者特有的执着与果断。与曾毓群的静气不同,他的坐姿更挺直,眼神也更加直接,透着一股敢为人先的闯劲和不容置疑的自信。

这四人,分别掌控着庞大的资本、顶尖的AI科技、全球动力电池的龙头和新能源汽车的霸主。他们的会面,本身就是一个足以影响行业走向的信号。

茶过三巡,寒暄已毕。话题并未直接切入核心,而是从宏观的产业趋势、国际竞争格局开始聊起。曾总谈及了上游锂资源波动的困扰和全球化布局的挑战;王总则分享了比亚迪在垂直整合供应链和开拓海外市场方面的经验与思考。赵文嘉适时插话,从AI如何优化电池全生命周期管理、提升智能制造效率的角度,提出了深度求索可以提供的赋能价值。

汤睿则更多扮演着引导者和润滑剂的角色,他视野开阔,对政策和国际关系有着独到的见解,总能将话题引向更深入的层面,却又巧妙地保持着平衡。

气氛融洽,但所有人都心知肚明,今晚的重头戏尚未开始。

终于,在第二泡茶的间隙,赵文嘉觉得火候差不多了。他放下茶杯,目光看向汤睿,微微点了点头。

汤睿会意,从容地拿起旁边一个看似普通的平板电脑,解锁,操作了几下,然后将其轻轻推到茶几中央。屏幕上,显示的正是那份处于「UnderReview」状态的《自然》论文首页,关键作者信息和部分摘要清晰可见,但具体数据细节做了模糊处理。

“曾总,王总,”汤睿的声音平稳,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分量,“今天请二位来,主要是想分享一个可能对行业未来产生深远影响的最新进展。这是清华叶濯缨教授团队,关于全固态电池的一项突破性工作,目前正在《自然》的评审流程中。”

“叶濯缨”三个字一出,曾总和王总的眼神瞬间发生了变化。到了他们这个层级,对于这个名字以及其所代表的分量,有着远超常人的认知。无论是之前颠覆通信安全协议的壮举,还是其关联技术在各个领域引发的连锁反应,都让他们不敢对这位年轻科学家的任何动向掉以轻心。

曾总身体微微前倾,推了推眼镜,目光紧紧锁定屏幕上的论文标题和摘要,试图从那些专业术语中解读出更多信息。

王传福更是直接开口,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急切:“叶教授?他的工作……到了哪一步?”他问的不是“有没有突破”,而是“到了哪一步”,显示其内心的重视程度。

赵文嘉接过了话头,他的语气带着一种与有荣焉的笃定:“到了可以定义下一步产业方向的那一步。”他没有直接引用数据,而是用更宏观的语言描述,“叶教授团队基本解决了固态电池商业化应用最核心的界面阻抗和稳定性难题。理论模型和实验数据都表明,能量密度、循环寿命、快充性能和安全系数,都将远超现有任何体系。这不仅仅是改良,曾总,王总,这是一次彻底的革命。”

他没有夸大其词,但每一个字都像重锤敲在两位产业巨头的心上。他们都是技术出身,深知赵文嘉这番话背后意味着什么。如果属实,这将是真正意义上的“终极电池”,将彻底扫清电动车普及的最后障碍,并重塑整个能源存储格局。

暖阁内陷入了短暂的沉默。只有茶香依旧袅袅。

曾总深吸了一口气,率先打破了沉默,他的问题极其务实和尖锐:“文嘉总,汤总,感谢二位的信任和分享。我想知道,这项技术的产业化路径是否清晰?材料体系、制备工艺、成本控制……可行性如何?”作为全球最大的电池制造商,他首先考虑的是如何将实验室的奇迹,转化为生产线上的合格产品。

王总紧随其后,他的问题更侧重于终端应用和生态构建:“如果性能真如所言,它对整车设计、充电网络、甚至能源基础设施会提出哪些新的要求和机遇?我们比亚迪的整车平台需要做哪些前瞻性的适配?”

面对这些直指核心的问题,汤睿和赵文嘉相视一笑。他们早有准备。

赵文嘉回答道:“曾总的问题切中要害。根据我们与叶教授团队的初步沟通,其材料体系基于相对成熟的元素组合,制备工艺虽有创新,但与传统路线有较强的兼容性,并非空中楼阁。成本方面,长期看有大幅下降的潜力。当然,具体的工程化放大,需要顶尖的制造团队来实现。”他这话,无疑是将橄榄枝首先抛向了宁德时代。

汤睿则看向王总,从容不迫:“王总的问题更具战略眼光。这项技术一旦落地,‘分钟级’快充将成为常态,续航焦虑成为历史,整车结构可以因电池的小型化和高安全性而重新设计,甚至V2G(车辆到电网)的应用会变得更加普遍和高效。这要求充电网络升级,也要求整车厂具备更强的电子电气架构和软件定义能力。这不仅是电池技术的迭代,更是整个智能电动生态的跃迁。”他精准地描绘了比亚迪可能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话说到这里,意图已经非常明显。汤睿和赵文嘉,不仅仅是来通报一个好消息,他们是来寻找合作伙伴,来分配这场即将到来的技术革命红利,更是来构建一个以叶濯缨技术为核心、深度绑定、共同主导未来市场的战略联盟。

汤睿身体微微前倾,目光扫过曾总和王总,语气变得更加凝重:“曾总,王总,我们都是中国企业,面临着共同的机遇与挑战。这项技术诞生在中国,是我们的幸运,更是我们的责任。我们相信,只有将最顶尖的技术与最强大的产业力量结合,才能最大化其价值,才能确保在即将到来的全球竞争中,我们能够持续领先,甚至……定义规则。”

他没有明说,但在场的人都懂。“定义规则”,这是所有企业家的终极梦想。

曾总沉吟着,手指在茶杯边缘轻轻摩挲。他在权衡,在计算。与叶濯缨和深度求索合作,意味着可能获得未来十年甚至更长时间的技术制高点,但也意味着需要投入巨大的资源进行产线改造和技术消化,甚至可能改变公司既定的技术路线。

王总的眼神则更加炽热。比亚迪一直强调技术自研和垂直整合,对于这种能够颠覆行业的外源性顶尖技术,他既渴望,也抱有天然的审慎。但他更清楚,如果错过这个机会,被竞争对手(无论是国内的宁德时代还是国外的巨头)抢先,对比亚迪意味着什么。

利益与风险,机遇与挑战,在这间温暖的古雅暖阁内无声地交锋、权衡。

最终,曾总缓缓抬起头,目光恢复了平日的沉稳与决断:“汤总,文嘉总,感谢二位的坦诚。这项技术,宁德时代非常有兴趣深入探讨。我们可以立即组建最顶级的联合工作组,与叶教授团队和深度求索对接,尽快启动技术评估和产业化可行性研究。”

王总也重重地点了点头,语气果断:“比亚迪愿意积极参与。我们需要更详细的技术简报和样品测试。如果一切如预期,比亚迪将调动所有资源,全力推动这项技术的整车集成和应用生态构建。”

没有签协议,没有握手合影,但一场足以影响未来全球新能源格局的战略合作意向,就在这氤氲的茶香与寥寥数语中,初步达成。这是一个基于顶级智慧、雄厚资本和强大产业实力的强强联合。

汤睿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再次执壶,为众人斟满茶杯。

“既然如此,”他举起茶杯,以茶代酒,“为了我们共同的未来,为了中国新能源事业能更上一层楼。”

赵文嘉、曾总、王总也纷纷举杯。

四只精致的茶杯轻轻碰在一起,发出清脆的响声,在这寂静的“听雪轩”内,如同一声开启新时代的微弱钟鸣。窗外,风雪依旧,但暖阁之内,已然勾勒出一幅即将席卷世界的、波澜壮阔的产业图景。而这一切的源头,都系于那个仍在清华园里,或许正对着下一块写满公式的黑板凝神思索的年轻身影。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