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中文

笔趣阁中文>穿越之我回红楼做贾琏了 > 红楼妙谛今日解 千年暗室一灯明(第2页)

红楼妙谛今日解 千年暗室一灯明(第2页)

第二节

时光荏苒,转眼又是数月。

马考的气候温暖湿润,这几个月里,贾琏的洋行生意愈发红火,蒂蕬猫织锦不仅在马考供不应求,还远销至西洋各国,订单源源不断。林之孝将泉州和马考的生意打理得井井有条,贾琏也难得有了些闲暇时光,时常陪伴凤姐和平儿,带着贾砚四处逛逛。

贾砚已经两岁多了,长得虎头虎脑,皮肤白皙,一双大眼睛像极了凤姐,灵动有神。他已经能说不少简单的词语,常常跟在贾琏身后,一口一个“爹爹”地叫着,声音软糯,让人听了心都化了。

这一日,凤姐带着平儿去城外的莲峰寺拜佛。自从到了马考,凤姐的身子愈发康健,平日里打理府中事务之余,也时常诵经祈福,希望家人平安顺遂,贾砚能健康成长。

这日一早,平儿早已备好马车,收拾好了拜佛用的香烛和供品。贾砚听说要出门,兴奋得不得了,穿着一身红色的小袄,像个小团子似的,在马车里东张西望,嘴里不停地念叨着“拜佛”“和尚”。

马车驶出城区,沿着城外的石板路前行。道路两旁种满了高大的椰树,羽状的叶片在风中轻摇,像无数双挥动的手。路边的田野里,种满了水稻和蔬菜,绿油油的一片,生机勃勃。偶尔能看到田间劳作的农人,穿着朴素的衣裳,脸上带着淳朴的笑容。

贾砚趴在车窗边,好奇地看着外面的景象,小手不停地指着路边的椰树和田野,嘴里咿咿呀呀地说着什么,引得凤姐和平儿阵阵发笑。

“你看这孩子,越来越调皮了。”凤姐笑着捏了捏贾砚的小脸蛋,眼神里满是母爱,“再过些日子,也该教他认些字了。”

贾琏坐在一旁,看着凤姐温柔的笑容和贾砚天真的模样,心中满是幸福。他握住凤姐的手,指尖触到她温软的肌肤:“不急,孩子还小,先让他好好玩玩。等再过一年,我亲自教他读书写字。”

凤姐点点头,靠在贾琏的肩膀上,轻声道:“如今日子安稳,砚儿康健,我也就放心了。只是偶尔,还是会想起京城的亲人,不知道宝玉他们怎么样了。”

贾琏的眼神暗了暗,想起抄家时贾政的憔悴,王夫人的泪水,心中泛起几分酸楚。他轻轻拍了拍凤姐的手背:“放心吧,宝玉留在京城,是为了跟从名师读书,好日后进入太学,自古读书人,出门负笈求学,本就是常理,大好男儿,志在四方。哪有一天到晚混在胭脂女儿国里的道理?”

王熙凤叹道:“你这就不体谅天下父母心了。以后砚儿出去读书,我也不舍得的。”

贾琏点头道:“二叔和太太想念宝玉,我怎么可能不明白?当日离京颇为仓皇,后来林之孝每月派人探听,现在的局势应该已经比较平稳,上月你家叔叔的来信也说了,虽然天威难测,但目前风平浪静,想来已经告一段落。今年中秋,林之孝就可以派人送二叔和太太到泉州和宝玉相聚了。”

马车行驶了大约一个时辰,终于抵达了莲峰寺。

莲峰寺坐落于城外的小山脚下,依山而建,规模不大,却古朴雅致。寺庙的山门是用青石砌成的,上面刻着“莲峰寺”三个苍劲有力的大字,山门两侧立着两座石狮子,虽不算高大,却威严十足。

走进山门,是一片开阔的庭院,庭院里铺着青石板,打扫得干干净净。庭院中央有一口古井,井口用青石围砌,旁边放着一个水桶和一根扁担。庭院两侧种满了菩提树,枝叶繁茂,遮天蔽日,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在地上投下细碎的光斑。

寺庙的正殿不大,殿内供奉着释迦牟尼佛像,佛像庄严肃穆,香火袅袅。殿内的僧人不多,却都神色平和,见贾琏一行人进来,纷纷颔首致意。

凤姐和平儿带着贾砚在寺院各个大殿逐个的上香和转轮祈福,贾琏自己则四处走走。

刚走到庭院西侧的禅房附近,就听到一阵柴火燃烧的噼啪声,夹杂着淡淡的茶香。

贾琏心中一动,顺着声音望去,只见不远处有一间简陋的柴房,柴房门口搭着一个灶台,灶台里正燃着柴火,火苗跳跃,映得旁边一个身影愈发清瘦。正是苦瓜和尚。

他穿着那件洗得发白的灰色僧袍,正蹲在灶台边,往灶膛里添柴。手里拿着一根柴火,动作缓慢而熟练,额头上渗着细密的汗珠,却一脸平和。灶台上面放着一个粗瓷茶壶,壶盖微微晃动,茶香随着蒸汽袅袅升起,弥漫在空气中。

“大师。”贾琏笑着走上前。

和尚抬头时,眼尾的皱纹里漾着浅淡的笑意,没有起身,只指了指灶台旁两块被太阳晒暖的青石:“贾施主来得巧,茶刚煮好。坐吧,不用拘礼。”他的声音不高,却像浸过晨露的菩提叶。

贾琏对着他坐下。和尚提起茶壶,粗瓷杯里的茶水呈浅琥珀色,飘着片晒干的菩提叶,叶片脉络清晰,像被细心压过。茶水入口先是微苦,咽下去时却留着股甘醇的余味,从喉咙一直熨帖到心口。“这不是茶。而是寺后老菩提树上的叶子,晒了三季,配着山泉水煮,倒也解乏。”和尚轻声解释,念珠仍在指间慢慢转着,目光落在灶膛里跳动的火苗上,像是在看什么极远的东西。

两人就着灶火的光静坐了片刻,雾渐渐散了些,院外的菩提树影晃进来,落在灶台上,与火苗的影子叠在一起,忽明忽暗。贾琏握着茶杯的手指无意识摩挲着杯沿,他早察觉这和尚不一般——那藏在粗布僧袍里的难以言说的贵气,那说话时不疾不徐的沉稳,都不像个寻常烧火的僧人。可他没敢问,只觉得这份静难得,想多留片刻。

和尚却先开了口,语气像在聊寻常趣事,指尖却轻轻按住了念珠,不再转动:“贫僧听石施主说,贾施主曾随郑公公下西洋,遍历数十国。想来,也见了不少有趣的奇事?”

贾琏微笑着点点头,于是从刘家港的启航说起,讲东海的浪如何掀得“镇海号”的船板发颤,讲马六甲海峡的暗礁如何像蛰伏的巨兽,讲满剌加的码头如何挤满穿各色服饰的商人,连阿拉伯商船的三角帆上绣着的花纹,都描述得细致。

听了很久,和尚才缓缓开口,目光转向院外的菩提树,像是在看很远的地方:“刚贾施主说到,当年中途回国,刚一到刘家港,就连夜被当今圣上亲自召见。施主感觉,圣上如何?”

贾琏想起深夜在紫禁城偏殿的场景——皇帝的龙袍下摆扫过毡毯的声响,还有自己当时攥得发白的指节。他定了定神,语气尽量平和:“圣上英明神武,待臣宽厚。此次下西洋论功,还封爵荣国公,皇太后隆恩,赐犬子名贾砚为世子。在下深感皇上和皇太后圣恩。”

热门小说推荐

少年王
抚琴的人少年王
...
剑道独尊
剑游太虚剑道独尊
...
超凡大卫
吃瓜子群众超凡大卫
...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