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佛拉诺(Euphranor):“阿尔西弗龙,请告诉我,你能否看到原来那座城堡的门、窗户和城垛?”
阿尔西弗龙:“不能,从这么远看上去,那座城堡就像一座小圆塔。”
欧佛拉诺:“但是我到过那儿,我知道那不是小圆塔,而是一座方形的大建筑,有城垛也有塔楼,好像你都没看到。”
阿尔西弗龙:“你想从这里推论出什么呢?”
欧佛拉诺:“我认为你用视觉严格而恰当地看到的东西,并不是数英里以外的那个东西本身。”
阿尔西弗龙:“为什么会这样?”
欧佛拉诺:“因为一个小圆形的物体和大方形的物体是完全不同的东西,对吗?”
在同一篇对话录中引用了有关行星和云的类似对话,这一段结尾如下:
欧佛拉诺:“这一点还不清楚吗?你在这儿看到的城堡、行星、云都与你假定在很远地方存在的实际物体大不相同。”
在上述已经引用的第一段,已经清晰地表明,贝克莱本人持极端的唯心论解释观点。对于他来说,心灵是唯一绝对的实在,自然的统一体就是上帝心中观念的统一体。就个人而言,我认为贝克莱对于形而上学问题的解释所带来的困难并不会比他指出的唯实论对于科学体系的解释所带来的困难更少。然而,还有另一条可能的思维路径,可以让我们采取一个暂时性唯实论的态度,并且通过一种对科学本身有利的方式拓宽科学体系。
我在前面的演讲中引用了弗朗西斯·培根《自然史》中的一段话,这里再回顾一下:
肯定的是,无论任何物体,尽管它们没有感觉,但是它们有知觉。因为当一个物体加于另一个物体时,会存在一种选择,选择接纳合意的那部分,而排斥不合意的那部分。无论这个物体是改变他物还是被他物改变,从此之后,在行动之前总有一种知觉存在,否则,所有物体都将混为一体。
在先前的讲座中,我也把培根笔下的知觉解释为考虑被感知事物的根本特性,并且我还将感觉解释为认知。我们肯定可以在我们对于事物还没有清晰认知的情况下,对它进行考虑。甚至当时并没有认知,我们也能有一个考虑的认知记忆。另外,正如培根所指出的:“否则,所有物体都将混为一体了……”很显然,我们考虑的是根本特性的一些要素,换句话说,事物上的这种差异不仅仅只有差异。
感知一词在我们普遍的用法中,充满了认知性的领悟的观念。即便去掉了认知性的一词,领悟一词仍然充满了认知性的观念。我将会用摄入一词代表非认知性的领悟:这样一来,领悟便可以是也可以不是认知性的。现在再来看欧佛拉诺最后的言论:
这一点还不清楚吗?你在这儿看到的城堡、行星、云都与你假定在很远地方存在的实际物体大不相同。因此,这里就存在摄入,这里是我们所在之处,但是其他地方也相关。
现在再次回到贝克莱的名句,引自他的《人类知识原理》这本著作。他主张自然实有的体现过程就是在心灵统一体中被感知的存在。
我们可以替换这个概念,体现就是进入到摄入单位中去的事物的聚集过程,因此,体现是摄入这个过程,而不是事物本身。这种摄入的统一体是此地和此时的,并且集中到摄入统一体中去的事物与其他地点与其他时间本质相关。我用摄入统一过程取代了贝克莱的心灵。为了让自然显相逐步体现的概念为人所理解,更为详尽的扩充是有必要的,并且还要与它在具体经验中的现实含义相对照。这一点是随后讲座中要完成的任务。首先,简单定位的理念已经消失了,聚集到此时此地所体现的统一体中去的事物已经不单纯是城堡、云,或行星本身了。而是从摄入统一体观点中看到的在空间和时间内的城堡、云,或者行星。换句话说,这就是从此处的统一体的观点出发看到的另一处城堡的透视。因此,这便是聚集进入此处统一体的城堡、云、行星的位态。你们应该还记得透视的观念在哲学中是很常见的。这个概念是莱布尼茨引入的,在他单子反映宇宙的透视之观念中。我所用的也是这个观念,只是将他的单子淡化而换成在空间和时间中统一的事件。在某些方面,这个更为接近斯宾诺莎的模态概念。这就是我使用模态(mode)和模态的(modal)两个词的理由。与斯宾诺莎对比来看,他那唯一实体对于我来说就是体现过程在互相联系的复杂模态下个体化的潜在活动。因此,具体事实就是过程。这方面的首要分析便是对于潜在的摄入活动以及已被体现的摄入性事件的分析。每一个事件都是下层活动个体化时所产生的个别事实。然而,个体化并不等于实体的独立存在。
我们在感官知觉中认识到的实有,是我们知觉作用的终点。我把这种实有称为“感觉客体”(se)。例如,某种深浅的绿色就是感觉客体。同样的还有某种音质和音高的声音,某种确切的气味,某种一定性质的触觉。这种实有在某一确切的时间内与空间的联系方式都是复杂的。我认为感觉客体已经进入到时空中。感觉客体的认知性知觉便是各种感觉客体的不同模态,连同感觉客体一起,在摄入统一体(A点)中的认识。当然,观点A是时空中的区域。那就是说,它是在某一延续时间中的空间体积。但是作为一个实有,这个观点便是一个体现的经验单位。感觉客体的A模态就是从A求到的另一区域B。此A是离开感觉客体来看的,这感觉客体与A的关系受着模态的限制。因此,感觉客体以在B的位置模态存在于A之中。因此,如果我们讨论的绿色是感觉客体,那么绿色就不仅仅存在于A点,这个它被认知到的地方,也不仅仅存在于B,这个它被人认定的所在地,而是以在B的位置模态存在于A之中。这个问题并无任何特殊神秘之处,你仅仅需要看着镜子,然后注意你身后绿叶在镜子中的镜像就明白了。你所在的A点有绿色存在,但是绿色却不仅仅存在于你所在的A点。A点的绿色有一模态,即存在于镜子里面的叶子镜像中。然后请你转过身看着叶子。现在你感知绿色的方式和你转身前完全一样。除了现在绿色具有存在于实际树叶中的模态。我现在只是描述我们所感知的东西:我们认识到绿色在感觉客体的摄入统一体中只是一个要素。每一个感觉客体,包括绿色在内,都有其特殊的模态,可表现为处于另外的地点。位置模态有各种各样的形式。比如,声音是容积性的,它充满了整座大厅,颜色的漫射有时也是如此。但是颜色的位置模态可能是一体积的偏远界限,比如房间里墙壁上的颜色。因此,时空就是感觉客体在某种模态下进入的场所。这就是为什么空间和时间被一起提及的理由,为了方便起见,我们分开谈。因为每一体积的空间,或者是每一段时间在本质上都包含了所有空间体积或所有时间延续的位态。哲学上关于空间和时间的困难,就在于将它们作为简单定位的场所。简单来说,知觉就是对摄入统一体的认知。再简单点,知觉是摄入的认知。现实世界是摄入组成的多面体,并且一个摄入是一个摄入性事态,而一个摄入性事态就是最具体有限的实有,这些实有被看作在己和为己,而不是在其他如此事态的本质中所反映的位态来看的。摄入统一体可以说在A体积中具有简单定位。但是这仅是一个同义反复。因为空间和时间是摄入统一体彼此在对方那里形成后所组成的整体上得出的抽象概念。因此,一个摄入在A体积上具有简单定位,就如同一个人的脸上浮现的微笑一般。根据上述我们的讨论,莫不如说知觉的行为具有简单定位更有意义,因为这样可以简单地被理解为存在于认知者这一摄入体上。
就以上所说的来看,自然界包含的实有比单纯的感觉客体更多。尽管用更完整的视角时我们的说法还需修正,但是我们能够回答贝克莱关于被赋予自然界的实在性的特性如何这样的问题了。他说这是心灵中观念的实在性。获得某些心灵的观念和理念的观念后的完整的形而上学可能最终会接受这个看法。对于这系列讲座的目的而言,没有必要去讨论这个根本性问题。我们可以接受一种暂时的唯物论,即将自然看作摄入统一体的综合。空间和时间则展现出这些摄入体之间相互关系的一般体系。你不能将其中任何一种从这关联中去除。他们在关联中每一个都具有整个综合体所具有的实在性。反过来说,整体也具有每一个摄入体同样的实在性。因为每一个摄入体都统一了从它本身出发赋予整体中其他部分的模态。摄入就是一个统一的过程。因此,自然是一个扩张发展的过程,必然从一个摄入体变迁到另一个摄入体,被达成的事物也因此被超越了,但是本身又被保留了下来,因为它们本身的位态呈现于未来的摄入体中。
因此,自然界是一个演化过程的结构。实在即是过程。如果有人问红色是不是真实的,那么是毫无意义的。红色只是体现过程的一个成分而已。自然界的实在就是摄入体,那就是说,自然界中的事件。
现在我们已经将简单定位的污点从空间和时间中清除出去了。也因此可以部分地抛弃摄入体这个名词。这个名词原来被引入是为了说明一个事件的本质统一体,即作为一个事件是一个实有,而不仅仅是部分或者成分的集合。但是必须理解的是,时空只不过是将集合组成统一体的系统。但事件就正好意味着时空统一体中的一个,因此,事件一词可以被用于取代摄入体来说明被摄入物体的情况。
凡是事件都有同时发生的其他事件。这意味着一个事件把同时发生的其他事件的模态作为直接达成的展现,而反映在自身之中。事件也有过去,这意味着事件把先前事件作为记忆混入自身的内容中,并反映在自身之中。事件也有将来,这意味着事件把未来反射回现实之中这样一种位态反映在自身之中。换而言之,把现在决定未来这样一种位态反映在自身之中。因此,事件便具有了预知能力:
梦想着未来事物的这大千世界的语言的灵魂。
这段结语对于任何形式的唯实论都非常重要。因为在我们认知的世界中,有过去的记忆、现时的体现和对未来的预示。
上述的概括分析比科学思想体系更为具体,我从可以代表我们认知方面的心理领域出发,这一观点的意义就是它本身所表明的意义:对我们躯体事件的自知之明。我指的是所有事件,而不是对躯体的细节考察。这种自知之明显现出自身之外的实有之模态表象的摄入统一体。总而言之,除去不常见的复杂与稳定的固有模式之外,这种躯体事件总体上与其他事件处于同一水平上。唯物机械论的强力在于它一直要求不能任意打乱自然秩序,以弥补理论解释的不足。我赞同这一原则。但是如果你从我们心理经验的直接事实出发,就像一个经验主义者那样,你就会立即被引向本章中提出的自然的机体概念中去了。
18世纪科学体系的缺陷在于,它没有提出任何构成人类直接心理经验的要素,也没有提出任何整体的有机统一的基本概念,电子、质子、分子和生物体等这些有机统一体从哪儿发展出来。依据那时的体系,在事物的本质中没有任何理由说明,为什么不同部分的质料应该互相之间具有物理联系。我们不妨承认,我们不能找到必然的本质规律。但是我们可以想象,自然秩序的存在是必不可少的,自然秩序的概念与作为机体发展场所的自然概念结合起来了。
联系到本章最后一段,笛卡尔在“对《第一哲学沉思集》反驳的答辩中”提到的一段话很有意思:“太阳的观念就是太阳本身存在于理智之中,不是形式的,就像它在天上那样,而是客观的,也就是说以对象经常存在的方式而在理智之中。不错,这种存在的方式比东西存在于理智之外的方式要不完满得多,可是这并不是纯粹得什么都不是,就像我从前说过的那样。”[3]我发现笛卡尔的这种观念在与笛卡尔哲学的其他部分调和方面存在困难,尽管我很赞同这种观念。
[1]Lesphilosophes主要应指法国哲学家。——译注
[2]作者全名为詹姆斯·克拉克·麦克斯韦(JamesClerkMaxwell),书的英文全名为ATreatiseoyaism。——译注
[3]“著者对第一组反驳的答辩”,霍尔丹(Haldane)与罗斯(Ross)合译,第2卷,第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