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中文

笔趣阁中文>保育员工作指南 > 四幼儿常见传染病的早期发现及预防(第1页)

四幼儿常见传染病的早期发现及预防(第1页)

四、幼儿常见传染病的早期发现及预防

传染病是由各种病原体引起的,能在人与人、动物与动物或人与动物之间相互传播的一类疾病。传染病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其传播和流行必须具备三个要素,即传染源(能排出病原体的人或动物)、传播途径(病原体传染他人的途径)及易感者(对该种传染病无免疫力者)。幼儿园是传染病的高发场所,幼儿属于易感人群,因此,防止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成为幼儿园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

做好预防工作可以有效降低传染病的传播。对于传染病,幼儿园保健医和班级教师要双管齐下,以预防为主开展各项应对工作。保育员是班级传染病预防的主要执行者,需要有高度的预防传染病意识,在平时的工作中,可以从两方面入手:第一,培养幼儿良好的卫生习惯,如勤洗手、不抠鼻、不揉眼、不吃手等。第二,做好班级卫生消毒工作,如灭蚊蝇,高温消毒幼儿入口物品,利用日光、消毒灯、消毒剂消毒幼儿所有接触到的物品等。

当班级发现患传染病幼儿时,教师要做到:第一,在第一时间告知保健室,并按保健室的要求进行隔离、检疫、消毒;第二,检疫期间,患病班级要主动远离健康班级,不收新生入班,不转出儿童;第三,患传染病幼儿痊愈回班,应持有效的医院证明方可进班;第四,保育员要在常规预防消毒的基础上加大力度,避免反复传染。例如,每周一消毒的物品要改为每日一消毒,根据不同传染病的传播途径进行有针对性的消毒;第五,要做好预防宣传工作,提示家长不要带孩子到人多密集的公共场所,不要与患者接触,防止交叉感染。

下面就幼儿园常见传染病的早期发现和预防进行具体的介绍。

(一)流行性感冒

【早期发现】

流行性感冒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种传染性极强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简称流感。近年来流感病毒变异后出现了许多新型的流感,如甲流、禽流感等,多在冬末春初流行。人可多次患流感,流感主要经飞沫传播,也可以通过接触病人的唾液、痰液污染的餐具、毛巾、玩具等物品传播。流感起病急,高热(高达39℃~40℃)、畏寒、全身酸痛,与普通感冒相比,打喷嚏、流鼻涕、咽喉痛等呼吸道症状比较轻微,少数人会出现恶心、食欲不佳、腹泻、便秘等症状,持续3~4天后逐渐退热,全身症状也随之好转,乏力可持续1~2周。

【预防措施】

1。流感多发季节,应嘱咐家长不带幼儿去人员密集场所。

2。加强平日锻炼,保证充足的水分、睡眠和营养,天气变化时及时给幼儿增减衣服。

3。做好班级传染病常规预防工作,尤其是开窗通风和物品消毒。

4。接种流感疫苗。

(二)红眼病

【早期发现】

红眼病学名急性结膜炎,是幼儿常见传染病。急性结膜炎是由细菌引起,也可因病毒所致,传染性强,主要通过分泌物从手、手帕、毛巾、洗脸水、玩具等物传染。症状主要表现为患儿自觉眼内有异物感、灼热感、怕光、轻微疼痛或流泪,眼睛因结膜充血而变红,且有多量黏性或脓性分泌物。

【预防措施】

当幼儿发生红眼病后,应立即隔离并通知家长带幼儿到相关医院就诊,同时并做好班级的环境、物品、玩具等卫生消毒工作。患儿的毛巾要单洗单消毒,并要暴晒4~6小时。

红眼病的预防主要包括以下几点:第一,平时注意培养幼儿良好的卫生习惯,告诉幼儿不要用脏手揉眼睛,不要用脏的手帕毛巾擦眼睛,以免将细菌带入眼睛内;第二,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常规,用正确方法洗手,不要乱用其他小朋友的毛巾;第三,通过生动有趣的教育活动,帮助幼儿懂得保护眼睛的重要性和掌握一些简单保护眼睛的方法。

(三)猩红热

【早期发现】

猩红热是由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所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本病主要通过空气飞沫(说话、咳嗽、打喷嚏)直接传染,也可由带菌的玩具、生活用品等间接传播,由于该病菌不耐热、对干燥抵抗力弱,故间接接触传染性可能性很小。本病易感者为2~8岁儿童,一年四季都可发生,一般多发于冬春季。

猩红热起病急骤,发烧、咽痛为早期症状。之后1~2天全身皮肤发红、瘙痒,并广泛分布着针尖大小的皮疹,疹与疹之间皮肤发红,无正常皮肤,压之暂褪色;在肘弯、大腿根等皮肤皱折部位,皮疹密集呈现一条条红线;口唇周围不出皮疹而显苍白,形成一个围绕口周的苍白圈。病后2~3天,舌**肿大突出,像杨梅,故也叫“杨梅舌”,2~4天退净,体温逐渐下降,疹退后脱皮。

【预防措施】

1。做好班级传染病常规预防工作,特别是开窗通风。

2。帮助幼儿养成咳嗽、打喷嚏时捂嘴巴的习惯。

3。在人群密集的地方,可戴口罩防止吸入带有病毒的飞沫。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