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手足口病
【早期发现】
手足口病是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之一,多发生于5岁以下的婴幼儿。本病的传染源是病人或健康带病毒者,主要是通过空气飞沫传播或密切接触传播。病儿突然起病,初期有轻度上感症状,约半数病儿发病前1~2天或发病的同时有发热,体温在38℃左右,随之口腔内(舌及两颊、唇齿侧)出疹,由于口腔疼痛,患儿流涎、拒食,随后手、足等远端部位出现或平或凸的斑丘疹或疱疹,斑丘疹在5天左右由红变暗,然后消退。
【预防措施】
1。做好晨、午检,注意观察儿童体温、口腔、手、足等的疱疹和溃疡发生情况,以便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
2。做好地面、餐桌、水杯、毛巾等消毒工作,对空气定期进行紫外线消毒。
3。帮助幼儿养成咳嗽、打喷嚏时捂嘴巴的习惯,鼓励幼儿饭前、便后勤洗手。
4。在流行期间,不带幼儿到人多拥挤的公共场所,可适当佩戴口罩防止飞沫吸入。
(五)水痘
【早期发现】
水痘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初次感染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好发于冬春季。病毒潜伏于病人的鼻咽分泌物及水痘的浆液内,从病毒的潜伏期到发病后,皮疹干燥结痂一直具有传染性。病初经空气、飞沫传播,疱疹破溃后可感染健康皮肤,也可经衣物、用具等间接传播。发病初为低热,1~2天后可有头痛、全身不适及轻微上呼吸道的炎症表现;随后出现丘疹,从头皮、面部延及躯干及四肢,1~2天变为疱疹,一周内结痂,但皮疹有分批出现的特点,因此在发病期间可见丘疹、疱疹和结痂同时存在,常伴痒感,干痂会慢慢脱落。
【预防措施】
1。接种水痘疫苗,可预防疾病发生或发病时减轻症状。
2。做好班级传染病常规预防工作,特别是开窗通风和物品消毒。
3。密切观察与患儿有接触史的幼儿,关注幼儿的体温、精神状态以及是否有皮疹。
4。培养幼儿日常良好的卫生习惯,勤洗手,外出后更换外衣。
(六)流行性腮腺炎
【早期发现】
流行性腮腺炎是由腮腺炎病毒所引起,为呼吸道飞沫传染病,好发于冬春季节,多见于2岁以上的小儿,在发病初期传染性最强。病儿发烧1~2天后腮腺肿痛,也有不发烧而出现腮腺肿痛的幼儿,肿痛部位以耳垂为中心,前至下颌角,后至乳突前下弥漫性肿大,边缘不清,可一侧或双侧,由于张口时疼痛而不敢进食,食欲减退。
【预防措施】
1。家长按时带幼儿做好预防接种。
2。加强晨、午、晚检,及早发现疑似病例幼儿,避免更大范围传染。
3。做好班级传染病常规预防工作,特别是开窗通风。
4。在人多聚集地区,可以让幼儿适当戴口罩,防止带有病毒的飞沫吸入。
(七)麻疹
【早期发现】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病毒存在于眼结膜、鼻、口、咽和气管等分泌物中,通过喷嚏、咳嗽和说话等由飞沫传播,该病传染性极强,多见于冬春季节,患者是唯一的传染源。发病初为发热、流涕、咳嗽、畏光、流泪等,2~3天后,口腔内两颊出现小白点,周围有红晕,随后出现皮疹,从耳后部到颜面、胸背、四肢、手足心。疹间皮肤正常,疹退后留下色素沉着及脱屑,病程约10天。
【预防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