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中文

笔趣阁中文>佛心 > 第六章在高原之外静静绽放(第3页)

第六章在高原之外静静绽放(第3页)

梁山关是古城东去的必经之路,传说当年张仪、司马错灭巴的时候,最后一支巴人就是从这里逃入大巴山,巴人血脉因此得以延续。这里进有古城、退有大巴山,旱路水路两便,历来都是强人出没的地方。抗战结束后,部分退下的士兵无路可走,纠集起来占山为王,收编了原有的土匪。正规军的管理加上土办法运作,他们很快就和古城的青红帮相互勾结,势成犄角,各自瓜分地盘,打家劫舍。正所谓“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古城的父母官,无论是道台老爷、知县大人,还是县长大人、督军大人,都一概以“和”为贵,但求相安无事,偶尔权衡三方的利益,还能坐收渔翁之利。

侯家兄弟入伙梁山关,开始一心只为报仇,后来便逐渐接受了山规,知道报仇无望,心里的火就渐渐熄了,可就在这个时候,机会来了。

那天下午,侯家兄弟二人当值,正守着陷阱谈天说地,远远地看见两人两骑飞驰而来,二人忙放了送信的鸽子,抽掉陷阱上事先设置的栅栏。一阵准备之后,已经听见马蹄声到了身后的山弯。二人才进入掩体,就见那两匹马脱缰一般冲过来,前一匹马前蹄才落入陷阱,生生地让背上的人翻了两个筋斗,重重地摔在石鼓子山坡上,后一匹已经到了跟前,把整个陷阱轰然全部踏翻,连人带马掉了进去。

侯家兄弟拖着绳子,一个去抓石鼓子坡上的,一个去拎陷阱里的。那两人都已经昏迷不醒,任这兄弟二人往嘴里塞上稻草,一阵五花大绑。兄弟二人摸摸来人身上,除了一枚戒指、几个散钱,并没有多少他们期待的值钱的东西,却左看右看,发现了其中一人就是杨孟真。仇人相见,分外眼红,兄弟俩一时千仇万恨涌上心头,顿时,一阵乱棍如下雨一般落到杨孟真和他的卫兵身上。杨孟真和卫兵被折磨醒了,想说话,嘴里有草,根本没法开口,气得直跳脚,干瞪眼,却一点办法也没有。

这时候,天色已经麻麻黑了,路上又有一高一矮两个行人过来,侯家兄弟想:活该他们倒霉,撞上了,只有一并抓来等老把头发落。侯家兄弟放下捆好的两个,又带着刀去拦截后来的两个,却不想才一跳出来,就听到矮子发出一声尖叫:那竟是一个小姑娘!

侯家兄弟正要动手,高的一个开口了:“我是李约瑟,这已经是被你们抓第三次了。”

梁山关的土匪虽然杀人放火,但却是有规矩的,不动出家人,这个出家人不仅仅是指和尚尼姑,还包括道士道姑和牧师神父,总之一切从事不归地上的人管的职业的人。

侯家兄弟只好拱手作揖,讪笑着说:“平常只有您老人家一个人,今天带了个小姑娘,我们没看出来。”

李约瑟说:“这是我的小女儿李瑶姬,今天学堂放假,和我一起下乡布道。”

说起李约瑟这个女儿,古城的人都知道。因为她当年被遗弃在福音堂的时候,还不足月,李约瑟在古城城乡到处贴了告示,为孩子找奶妈。

侯家兄弟讲的是江湖义气,立马要放李约瑟父女走。李约瑟不想多事,转身就想离开,可他的女儿李瑶姬却指指地下捆绑的两个人说:“爸爸,我们是出来布道的,怎么可以见死不救呢?救下这两个人吧。”

侯家兄弟虽然同情李瑶姬,但听她说想救人,立刻异口同声地大叫:“不行!”

李约瑟看看女儿,再看看那两团黑黢黢的影子,长叹一声,取下自己手上的戒指、身上的怀表和兜里所有的钱,对侯家兄弟说:“在这里拦路抢劫,总不是长久之计,你们拿着这些钱,再去把戒指和怀表当了,远远地离开古城,做个小本生意吧。”

也不知道是不是真有上帝,侯家兄弟当时竟福至心灵,接过李约瑟手里的东西,转身就跑了。

听不到侯家兄弟的脚步声了,李约瑟才示意女儿去解开那两个被捆绑住的人。

杨孟真只等手一松开,就自己取下嘴里的稻草,“呸”地吐了两口,大声叫道:“龟儿子,敢在太岁头上动土,老子明天就要铲平梁山关!”

那卫兵的第一句话却是:“团长,枪和马都在陷阱里,怎么办?”

李约瑟一听这话,脸色煞白,拉起女儿就要走。他的女儿却还不知道眼前的人是谁,问父亲:“我们不和他们一起走吗?”

李约瑟顿时走也不是,不走也不是。

“李牧师,多谢你搭救。我们一起走,兄弟我日后一定会答谢你的。”杨孟真一瘸一拐地跟上来,又对卫兵说,“先回去,剩下的事情明天早上再说。我看谁敢动我的枪,谁敢动我的马!”

他们走后不久,梁山关的大队人马才赶来。勘验了现场,里面当即就有明眼人发现问题不对:“糟了,得罪了阎王!看这马和枪,对方一定是杨孟真!”

土匪们不晓得李约瑟来过,分析来分析去,分析不出侯家兄弟的去向,于是,就决定当晚先救起杨孟真的马,取出杨孟真的枪,明天一早,由老把头带人,亲自去古城赔礼,并给杨孟真压惊。

第二天,就在梁山关的老把头和军师带人抬着礼物进古城的时候,杨孟真却已经率领他的全团人马悄然出城,直捣梁山关匪巢,见了能动的就开枪……

梁山关距离古城不远,山上密密麻麻的枪声惊动了古城里的所有人,也惊动了正要去拜访杨孟真的老把头和军师。等他们明白过来杨孟真是寻上门去报仇的时候,已经晚了。一行人躲在路边,看着杨孟真撤军之后,从后山摸回去,竟发现整座梁山关上没有一个活物!老把头心知兄弟们都以为他带了重礼去见杨孟真,必然能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哪里料到杨孟真竟会一大早就来偷袭?怕是还在睡梦中,就被围剿了!和军师商量后,老把头带着原本要给杨孟真的礼物,领着几个亲兵,从此在古城消失了。

杨孟真血洗梁山关最直接的后果有两个:一是,古城又恢复了青红两帮分治江湖的局面,而两帮的人在杨孟真面前,都要叫他老大;二是,因为剿匪有功,杨孟真在半年后被调回成都,升职重用。

4

看着古城佬翁发来的故事。想到他每天利用下班后的休息时间给我找资料,还要一个字一个字地敲出来,我竟有了一丝莫名的惊恐:因为我真切地感觉到了,冥冥之中有一种无形的力量,正把我和我身边的人,往某个方向推……

这个故事似乎已经接近我想了解的东西了,然而我却没有一点想像中的兴奋。

明珠讲的那段故事,或许是她的家人一辈辈传下来的;而此刻我看到的这个故事,或许是通过当事人的口述实录经过加工而来的。比较了这两个版本,我突然冒出了一个奇怪的想法:杨孟真真的有那么坏吗?抑或他比我现在了解到的更坏?

我相信世界上真的有坏人,但也知道在某些时代,为了把一个人批倒批臭,便会将“丑化”进行到底,直至歪曲事实。如果不是那样,谁又会在这样的年代还提起“知识分子的良知”呢?巴金的“要说真话”也就不会显得那么难能可贵了。

我也相信世界上真的有一些坏人,只因为坏得超乎后人的想像,所以后人记录的,还不足他真实的恶毒的万分之一。

我想到波拉和嫫拉,也许有人也在这样或者那样的方式写他们,只是我没有看到而已。但我即使看到了,又能怎么样呢?我没有生活在他们那个时代,没有丝毫的发言权。但我即使生活在那个时代,又能怎么样呢?生活在那个时代的人,就一定都了解真相吗?就一定有发言权吗?

谁才是那个真正了解真相的人呢?谁才是那个能客观记录真相的人呢?

我很困惑。

于是,我给古城佬翁回信:你是记录历史的人,请你告诉我,你怎么知道你所记录的就是真实的历史呢?

写完信,我竟忘记了点“发送”,摸着鼠标呆呆地在黑暗中睁大眼睛盯着电脑屏幕,脑子里却响起明珠的奶奶那一声声歇斯底里的嚎叫——她为什么会如此痛恨嫫拉而不是痛恨杨孟真?

5

现在七十岁左右的古城人,小时候大都听说过九女子和陈幺妹的故事。

河溪关是古城的护城七关之首,也是古城最大的水码头。九女子的爹那时是河溪关最有钱的大老爷。老爷养了八个儿子之后才得了这个女儿,自然宠着爱着,任她饭来张口、衣来伸手。九女子长到十八岁,该出嫁了,老爷不仅给她做了五百套绸衫当嫁妆,还耗工耗时专门沿东河修了一条十多公里长的青石板盘山路,从河溪她的娘家一直通到清泉她的婆家。

九女子出嫁前,只听说婆家姓陈,是书香门第。原以为陈家即使不像自家那样富有,至少也是高堂大屋,奴仆成群,却不想嫁过去之后才发现,当秀才娘子只不过名声好听而已,陈家竟然连一个长工都没有,平日里婆母上灶、小姑洗涮、公爹和丈夫坐馆教书,生活非常简朴。她嫁过来以后,整天唯一能做的事情,就只有收拾房间。不过,虽然九女子不会做家务事,但她相貌端庄,性情温和,一样深得家人的喜爱,陈秀才与她更是两情相悦、夫妻情深。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