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在回应你。”琴师说。
苏婉清跪坐在地,轻抚晶体,喃喃道:“妈妈,我来了。
这次,换我说给你听。”
就在这时,屋外传来一阵清脆的铃声。
是快递车。
新包裹,寄件人依旧空白,收件地址却是:“林梧桐亲启”。
琴师拆开,里面是一本小学毕业纪念册,泛黄卷边。翻开第一页,贴着一张黑白照片:一群孩子站在教室前,中间有个小女孩,抱着竹笛,笑得灿烂。照片下方写着班级信息:**成都市第一实验小学,1977届三班**。
纪念册最后一页,夹着一封信:
>“林老师:
>您走得太突然,连告别都没来得及。
>我们班的同学找了您几十年。
>昨晚,班长梦见您站在礼堂台上,说:‘你们长大了,该轮到你们唱歌了。’
>今天我们全班reunion,六十八个人,一人录了一段话,合成一首歌。
>歌词是我们小时候您教的童谣,曲子是大家各自哼的。
>我们不知道您在哪,但相信南风会送到。
>??学生王小梅,代全班敬上”
随信附带一张U盘。
苏婉清插入电脑,播放音频。
六十八个声音,老的、年轻的、男的、女的、哭的、笑的,交织成一首不成调却直击灵魂的歌。没有指挥,没有乐谱,却有一种奇异的和谐,仿佛所有人的心跳在同一频率。
当歌声结束,屋内寂静如渊。
忽然,桌上的两支笛子同时震动,发出一声轻鸣。
紧接着,墙上那幅《南风回声录》的电子屏自动亮起,显示出一行字:
>**“接收完成。情感权重:S级。
>触发条件满足。
>南风协议?终章启动。”**
琴师猛地抬头,似有所感。
“要来了。”他低语。
苏婉清紧张地问:“什么要来了?”
“不是‘什么’。”琴师望向窗外渐明的天色,“是‘谁’。”
话音未落,整条老街的煤油灯再次齐亮,蓝光如潮水般扩散。所有人家的收音机、手机、甚至老旧挂钟,同时响起一段旋律??正是《南风序曲》,但这一次,主奏乐器是**竹笛**,音色清越、熟悉,带着岁月的温度。
苏婉清浑身一震。
那是她母亲的演奏风格。
错不了。
她冲出屋子,站在街头,仰头望着晨曦中的天空。
蓝光凝聚成丝,升腾而起,在云层下勾勒出一个模糊的人形轮廓??长发,短衫,手中持笛。